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预见,这将会成为银行业下阶段的重点工作之一。
随着国内首个数字普惠领域金融行业标准在去年出台,银行业金融机构以数字化模式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更加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但由于行业标准主要由大型银行和数字技术实力较强的股份制银行起草,因此对中小银行并不具备普适性。而中小银行作为服务县域和农村的主力军,理应担起共同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职责。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大型银行在打造数字平台、推广特色产品及完善智能风控等方面已打好坚实“地基”,自家“明星”产品也已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多年,并随着时代发展需要动态优化。对于大型银行来说,下阶段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应注重将工作重心向数字化赋能农村地区“供应链”业务倾斜,挖掘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组成的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与此同时,做好农村地区数字风险防控,构建覆盖农村地区全客户、全产品、全过程、全渠道的风险防控体系。
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则不能一味照搬照抄大型银行的发展轨迹,更应注重“小而美”,坚守“数字化是为了更好服务县域和支农支小”这一核心思想,不断加快和深化自身数字化转型,助推数字普惠金融尤其是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首先,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小银行拓展的优势所在。中小银行应优化县域乃至村域数字金融服务,对前期“整村授信”积累的数据不断更新,并尝试针对农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推行无感授信,最终打造出“无感授信、有感反馈、动态增信”的全流程信贷服务。同时,借助科技力量推进小微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并借助这一契机探索出适合“三农”的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其次,线上线下齐发力打造普惠金融场景。中小银行有着人缘地缘和渠道更下沉等优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更有利于中小银行掌握数据的真实情况和增强客户黏性。因此,在县域,中小银行应从“衣食住行”入手,加大走访力度多“跑数据”,并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打造数字政务、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等业务场景。在乡村上线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开展走访宣传,为村民提供政务、村务、金融等多项线上服务,并通过上线积分制项目,鼓励村民深度参与乡村治理,最大限度发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潜力。
再次,作为中小银行的一大特色,线下网点是稳固当地业务的制胜法宝,数字化转型亦应体现在对线下网点的升级上。中小银行可以通过加强与外部机构合作,如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等,借助它们的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推动网点服务“上云”,提升客户体验。
此外,由于数字金融知识专业性较强、涉及面较广,不少农村居民对新事物抱有畏难情绪,且随着时代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心理可能加剧。因此,中小银行还应大力开展走访宣传或举办讲座培训,提高农村居民对数字金融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更好促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