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美丽
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福建金门供水水资源保障工程等开工建设,四川青峪口水库、贵州凤山水库等一批工程实现重要节点目标,安徽引江济淮工程、陕西引汉济渭工程、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等已在防洪、供水、灌溉、生态等方面发挥效益……过去一年,我国多项重大水利工程喜讯频传,水利建设全面提速。
水利部副部长陈敏在此前国新办举行的2023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和成效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3年,水利部围绕《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建设任务,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全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强化建设管理,加强调度会商,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前一个月实现全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的年度目标任务。
“在争取各级财政投入的同时,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积极争取金融信贷、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陈敏介绍,2023年1月—11月,全国落实水利建设投资11565亿元,同比增长0.9%,其中落实银行贷款2064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19.7%;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0938亿元,同比增长8.5%。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大、产业链条长、投资需求大,是推动稳增长、促就业的重要手段,其加快建设离不开金融力量。
记者了解到,2023年,国家开发银行加大中长期融资支持力度,全年发放水利和水资源领域贷款1913亿元,有力服务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
重大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效益突出,是推动稳增长、稳就业的重要手段。据水利部统计,2023年1月—11月,我国水利建设吸纳就业257.3万人、同比增长9.1%,发放工资504.8亿元、同比增长40.6%。其中,吸纳农村劳动力206万人、同比增长7.1%,发放工资381.2亿元、同比增长38.7%,实现吸纳就业人数和工资收入双增长,更多劳动者在水利建设中获得更多劳动报酬。
国家开发银行积极发挥中长期信贷优势,已累计为110多项重大绿色水利工程提供绿色金融服务,为扩大内需和有效益的投资提供有力支撑。
以国家开发银行支持的引汉济渭工程为例,该工程总投资约516亿元,可惠及受水区1400余万人口,新增5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用水。其建设直接拉动水泥、钢铁、物流运输等相关企业发展,带动大量就业。同时,通过将汉江水引入关中,有效改变当地超采地下水、挤占生态水的状况,大幅提升渭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有效增加渭河入黄河水量,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农业丰产丰收离不开灌溉保障。国家开发银行立足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积极支持新建节水型、生态型灌区,以及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
大藤峡水利枢纽灌区工程是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配套工程,是国务院部署实施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重点推进开工建设的6大灌区之一。
“工程建设可改善及助力解决贵港、来宾等桂中典型旱区骨干水利工程缺乏、耕地灌溉保证率较低、村镇生产生活用水困难等问题,为当地打造优质特色粮食、高产高糖甘蔗等农产品基地创造有利条件,有效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该分行将其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积极推进。
上述负责人介绍,该分行坚持“投贷联动”,充分发挥国开基础设施基金撬动效应,结合实际为基金支持的大藤峡水利枢纽灌区工程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据记者了解,该项目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个基础设施基金和贷款的“投贷联动”项目。截至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已累计发放贷款93.6亿元,为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长期稳健运行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加快智慧发展,加强数字化建设,是国家水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国家开发银行积极发展数字金融,提升服务数字经济能力,助力深化国家水网工程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助推提升水网工程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比如,在黑龙江,国家开发银行支持建设我国智慧水利首批试点项目之一的数字孪生尼尔基工程,搭建数字孪生平台,构建数据底板和大坝安全分析评价等数据模型,夯实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业务应用智能化水平,实现尼尔基水利枢纽防洪“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为松辽流域防洪提供精准化决策依据。
(编辑 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