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怡明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是农村中小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挖掘业务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让其更好回归本源,专注支农支小的关键抓手。
近年来,有关农村中小银行转型的讨论从未停歇。尤其是近期召开的会议和出台的文件,对包括农村中小银行在内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做出明确要求,强调这类机构要聚焦服务当地。
近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
日前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到,“推动地方法人银行坚持服务当地定位、聚焦支农支小,完善专业化的普惠金融经营机制,提升治理能力,改进服务方式”。
回归本源、聚焦当地业务发展始终是农村中小银行的本职所在。随着近年来大型银行不断下沉,县域业务被挤压,部分客户流失,这些情况倒逼农村中小银行开始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农村中小银行因求急求快思维严重,而忽略了自身实际,违规开展综合化和跨区域经营,不但增加金融风险,工作也无法持续开展。
事实上,作为离农民最近的金融机构,农村中小银行才是农村金融的主要力量,并且还具有人缘地缘、点多面广等大型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些优势促使这部分银行能迅速且较好地适应农业农村产业新发展新变化。
因此,尽管大型银行不断开拓县域、“三农”业务,但对于农村中小银行来说,摆正心态、掌握优势,也同样会进入推动改革转型的重大机遇期,更应积极优化自身软硬件,深耕本土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小银行逐步重视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在服务方式、服务质量上做出改善,从而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增强客户黏性,更好地回归本源。
服务方式方面,农村中小银行一方面要“减”,即通过设立绿色通道、合并相关程序等举措,简化各项业务办理流程,让客户省时、省力也省心。另一方面则要“加”,即增加服务辐射范围,增加上门服务频率,增加需求调查力度,为客户提供暖心的贴身服务,从而提高客户依赖度。
服务质量方面,农村中小银行要不断提升产品多样性,在前期调研走访掌握客户需求的基础上,适时推出有针对性、更加灵活的小额贷款产品,贴合“支农支小”定位,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同时,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打造多种服务场景,借力高频场景提升营销质效,并提高线上业务比重,进村入户做好手机银行的宣传工作,维系好客户关系。
总的来说,推动中小银行回归本源,将是未来金融体制改革着力点,农村中小银行更应聚焦主责主业,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探源问路”,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