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沛原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稻谷金黄,大江南北处处展现着美丽乡村的生机盎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正在成为现实。这不仅拉动了乡村市场更加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也对金融服务乡村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这既是责任,也是机遇与挑战。在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不断加大资源投入,助力农业丰产丰收、农村富裕美丽、农民生活幸福。
铺就农产品销售“快速路”
“今年9月份,有着多年种植经验的河北省赵县某家庭农场承包了流转土地5000余亩,主要用于粮食作物生产经营,急需一笔资金用于购买农资。了解到客户需求后,工商银行河北石家庄分行迅速安排客户经理上门服务,仅用3个工作日就发放了300万元粮食种植贷,缓解了农场的资金压力。”工商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为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工行创新推出“粮食种植贷”专属产品服务,有效满足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粮食种植等领域的融资需求。
“‘粮食种植贷’是工行依托各地政银合作机制,面向粮食生产领域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提供的一项专属信贷服务,围绕客户在各类粮食作物种植生产环节的资金需求,支持农业经营主体获得信用类贷款,满足农业生产经营相关支出。”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工行各地分行同时也因地制宜推出“农耕贷”“菜篮子贷”“金种贷”等特色融资产品,为粮食供给、种业振兴等重点领域客群提供精准适配的信贷支持。截至今年8月末,工商银行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突破了1400亿元。
同时,工商银行持续深化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的“兴农撮合”活动,聚焦服务乡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全面升级兴农助农服务内容。
如开展“兴农撮合”土特产行。优选粮油、蔬果、茶叶、食用菌、畜牧、水产等特色农产品,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专题产销对接活动,集中线上线下资源助力拓宽市场渠道。
据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春茶节”“乡村旅游节”等9个特色产业专题活动已成功举办,吸引了28个省市区的近1500家企业参与。9月15日,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在大理成功举办“云南旅游季”活动,现场发布新产品“云旅民宿贷”,并发放首批贷款150万元。
数字信贷成有效补充
农村金融最大的痛点就是银行很难知道农户有多少资产,种植的农作物到底产量多少,价值多少,但现在,数字金融让农民的贷款有了新解法。
网商银行运用首创的“大山雀”系统,通过卫星识别农户种植的农作物及长势,向农户提供数字贷款。目前,“大山雀”已覆盖15大农产品产业,并帮助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超150万种植户获得数字贷款。
9月26日,在2023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联合网商银行发布《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县域经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兼业”增加收入非常普遍,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中小微金融需求特征的匹配度较高,成为有效补充。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表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产业和居民收入结构稳步优化,数字经济已成为重要发展动能。虽然县域的第一产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但近年来非农产业在吸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方面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了经营性收入占比,且“兼业收入”特征明显。
以网商银行为例,作为没有一个线下网点、专门服务小微及三农的互联网银行,通过数字技术创新的方式,提升数字金融服务县域和农村客户的能力,成立8年来,以数字金融累计服务小微客户超5000万,其中近一半用户在县域和农村地区,新增用户八成为首次获得银行经营性贷款的“首贷户”,对现有金融服务不足的地方提供了有益补充。
“江苏沭阳县主要以花木产业、绿色家居业、机电装备、高端纺织等为特色产业。”网商银行三农金融服务部张成柱和记者分享了一个县域案例,“我们虽然在沭阳没有银行网点,但已为沭阳县16.4万小微和农户提供给数字贷款,占户籍人口的8.3%,其中第一产业客户5.6万户,第二产业客户2.3万户,第三产业客户8.5万户。”
“通过回访,我们发现,大量用户为沭阳当地特色产业的客户,有花木产业中需要买树苗的,有绿色家居行业需要生意周转的,有高端纺织行业需要采购原材料的。贷款金额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我们为客户提供手机上点一点就到账的贷款,为沭阳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补充。”张成柱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