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怡明
近日,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授予建设银行厦门政务中心支行厦门首家“零碳金融网点”证书。该支行利用屋顶闲置空间安装功率48千瓦的光伏设施,日前已顺利并网发电,预计月均发电量可达5800度,实现金融网点运营零碳排放。
共赴绿水青山,推动绿色发展,不仅是人与自然的美好约定,更是顺应自然规律和国际趋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内在需要。
在业内看来,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也需要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责任,这有助于银行树立良好形象和提升品牌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众认同度。同时,银行也能够就此开拓新的商机和市场,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
近年来,建设银行坚持以绿色绘就新金融的生态底色,通过打造“零碳金融网点”、加强生态治理等多项举措,推动绿色金融业务持续增量提质。
打造“零碳金融网点”
助力绿色转型
2022年,建设银行厦门市分行成为厦门市首家“碳中和银行”,并联合相关部门单位发起“万户家庭碳汇购”活动,交易金额全部转入村镇集体账户,通过碳汇交易盘活绿色生产要素,既让绿色发展理念走进千家万户,又助力乡村振兴开花结果。
本次打造的“零碳金融网点”是建行厦门分行的又一项尝试。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光能转换为电能的过程中,不消耗任何燃料、不排放温室气体、无噪声、无污染。
多年来,建设银行厦门市分行在绿色金融方面表现可圈可点。在产品创新上,该分行发挥协同效应,持续以“绿色+供应链”“绿色+碳减排”等服务模式,精准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为大批具有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的企业及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在绿色运营上,发挥“示范效应”,制定碳足迹管理目标,深挖节能潜力,积极推进低碳网点建设,推广无纸化、自动化办公,促进自身运营绿色转型。
近年来,打造“碳中和”支行、设立零碳金融网点正成为银行探索绿色金融发展的突破点。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在国内积极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网点改造,实现零碳排放。部分银行打造“碳中和支行”,有助于银行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同时也有助于银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产生较好的品牌推广效应。
在光大科技创新总监、社科院研究员王硕看来,绿色金融已成为全球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银行通过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业务机会和品牌声誉。另一方面,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也有助于银行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通过布局‘碳中和支行’、零碳金融网点,银行可以借助绿色金融业务服务相关产业和客户,提升盈利能力;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发展还有助于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ESG)可持续发展。”王硕表示。
去有沙的地方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内蒙古自治区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也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地区之一。
从“山水林田湖草”到“山水林田湖草沙”,建设银行内蒙古区分行牢牢把握住生态治理新理念,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扛起筑牢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的金融责任。
荒漠化防治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理念,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在水利工程方面,该分行重点支持了引绰济辽工程与林西东台子水库工程,这两项工程都属于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共计批复贷款18亿元。
在森林绿化方面,该分行积极支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将森林管护、森林抚育、森林旅游囊括在内。截至目前,已为内蒙古森工集团授信7.27亿元。其中,流动资金贷款主要用于“天保工程”,助力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工作,巩固天然林的保护成果;固定资产贷款则主要用于支持旅游项目建设。
在有效治理和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如何用产业化带动防沙治沙,增加农牧民收入也成为建设银行持续探索的一大方向。
走进磴口县的10万千瓦光伏+沙产业生态协同发展创新示范项目场,映入眼帘的不是乌兰布和荒芜的沙丘,而是整齐排列的太阳能光伏板,各种药草和紫色的苜蓿花朵正在板下惬意地“乘凉”。
太阳能光伏板上发电、板间养殖、板下种植。光伏板外围的防风固草带上,人们正在忙碌地种植着榆树和花棒,“品”字格的布局能够有效阻隔黄沙的蔓延侵蚀。沙漠里的绿色产业引得人啧啧惊奇,纷纷来到网红旅游景点“打卡”拍照,还成功打造了“防沙治沙+光伏+旅游”的产业新模式。
近年来,建设银行巴彦淖尔分行大力支持区域内的光伏治沙项目建设,目前已累计贷款投放金额超10亿元。
“绿色转型”道路漫长
应提升绿色发展适配性
上半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步入快车道。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融资余额同比增长33.9%。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7.05万亿元,同比增长38.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5.45万亿元。
绿色转型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在业内专家看来,银行下阶段应继续推动自身绿色低碳运营,发挥金融力量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推动自身绿色低碳运营,一方面是通过在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促进银行日常业务运营的绿色低碳化。另一方面,需要激发员工日常的绿色行为。”周茂华表示,未来,银行需要提升绿色发展的适配性,例如,优化业务流程,建立合理可持续考核机制,增强绿色信贷投放意愿和力度,提升绿色信贷投放效率,更好助推绿色产业链发展壮大。同时,金融机构还需根据自身特点和国内绿色发展战略部署,找准绿色发展的突破口,如加大绿色基础设施、清洁能源领域、节能环保等投资服务。此外,还可探索加强与市场机构合作,创新金融产品,拓宽绿色项目融资渠道等。
在王硕看来,银行可以通过推出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投资等金融产品,引导资金流向环保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同时,银行还可在自身运营中采取节能减排措施,例如优化能源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此外,银行还应加强与绿色企业和机构的合作,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和专业咨询,帮助绿色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推动其发展壮大。
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程副主任袁帅表示,银行还应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绿色金融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绿色金融部门,明确责任和权力;与政府、社会组织等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加强信息共享和合作,提高行业整体的绿色金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