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时报-农金网北京讯(记者杨怡明)近日,全国地方金融二十六次论坛(2022)年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星光岛会议中心举行。与会嘉宾围绕“绿色普惠金融与数字经济发展合作”和“‘专精特新’金融服务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个专题展开讨论。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功能定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金融资本集聚,自身也得到了可持续发展。”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区委常委、副区长陈健在会议致辞上表示,论坛聚焦服务实体经济设立两个专题,既立足中小金融发展实际,又符合新区当前经济金融发展重点方向。
本期话题聚焦论坛专题,探讨新形势下中小金融机构如何创新金融服务,将金融科技、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相融合,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为活动现场
金融科技、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相结合能带来什么优势?地方金融机构又该如何通过金融科技、绿色金融赋能普惠金融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自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以来,我国地方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数字中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通过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发展,赢得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中小金融机构加强与头部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在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下,加快数字要素市场建设,注重数据库的建设,参与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比如,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地率先成立大数据交易所,青岛在西海岸新区也成立大数据交易中心,数据交易中心采取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完善数据交易规则、规范交易行为、数据安全保障等方面,起到平台、管理、监管的作用,实现了政府、企业、平台三方联动。
地方金融机构要围绕地方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布局,科技赋能金融新产品、新服务、新政策,增强产业与金融融合创新动能。同时,地方政府部门特别是金融监管部门要积极推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互联网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完善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数据标准化体系,搭建与产业新基建相适配的金融新基建,实现金融业的基础设施标准化,金融业务和金融技术的深度融合。金融科技的发展应坚持服务产业融资,科技发展与金融效益要形成产业融资、科技发展、金融效益三个目标相统一,引导产业与金融的产品数字化转型向全产业链延伸。
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吴小平:金融业的开放主要体现在市场的开放、产品的开放,强大的支撑可能是科技力量。大型银行乘科技快车走到前面,地方金融机构在市场定位、区位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在科技发展方面还与大行存在一些差距,如何借助金融开放的东风聚焦特定领域和产品来强化金融科技的投入,提升单向能力,是一项重要课题。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从生活质量、就业质量、产业质量、基建质量、环境质量、人文质量六个维度来衡量,这六个维度对应的金融业务种类有:零售金融、消费金融、双创金融、职业培训金融、科创金融、产业金融、基建金融、PPP、REITS、绿色金融、文化金融。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提供的高质量金融供给体现在:一是更便利。即金融服务全天候、全覆盖、瞬时化、碎片化,如影随行,无时无处不在,随手点击可得。二是更便宜。即成本大幅降低,各类金融供给的性价比大幅提升,消费者所得实惠不断增进。三是更普惠。即边缘弱势群体更能获得商业化可持续金融服务,从而更大程度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更充分更平衡发展。四是更适配。即更能知晓客户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更精准细分客户与市场,从而为不同客户量身定做不同项目、不同金额、不同期限、不同风险、不同价格的金融服务与产品。五是更有效。即整个金融体系能更有效地动员储蓄、转化储蓄、配置资本、增进实效、引致增长,亦即更有效发挥跨时空价值交易与资源配置的效能。六是更稳健。即更有效识别、管控、化解个别与系统金融风险,更能守住个别金融安全的底线,守住不发生系统金融风险的底线,从而保持整个金融体系更稳健的运行。
中国地方金融首席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陆岷峰:现在,金融机构获利增加不是靠机构增加,而是靠技术创新。在这种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仍应将中小微企业作为服务的主要对象,通过构建“元宇宙+小微金融”体系,在未来竞争当中占据一定优势。一是应该按照元宇宙的基本原理构建一个“元宇宙+小微金融”虚拟场景。二是要改进小微金融的服务模式。三是积极应用数字机器人。四是推进虚拟和实际场景的交互运用。五是要注意防范元宇宙在小微金融服务过程当中的风险外溢。
吉林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总经理、研究员张光华:加快推进绿色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绿色普惠金融发展经验要不断积累,因此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要不断健全财政金融政策,持续加大实施力度。同时,制度体系建设也要考虑,比如确立合而为一的统计标准和核算方法,要搭建绿色普惠信息共享平台,便于经营机构对绿色普惠领域经营决策和信贷支持,降低金融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
中小银行要制定落实绿色普惠金融行动方案,从公司治理、组织架构、政策制度、流程体系、产品创新、平台合作、能力建设等多方面完善绿色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持续强化对清洁能源等信贷支持;持续加强对“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的信贷支持,持续提升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水平,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升级,为地方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优质强劲、源源不断的金融新动力。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前副理事长王忠民:金融行业进入科技时代后,不仅要开放,而且要开源,将会生成新的开放深度和广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我们看到金融科技全部都是以开源的源代码形成,我们就会开放到全部的应用场景、应用逻辑、应用发展,都会以开源的源代码在授人以渔当中的大面积、大范围、全方位的应用发展拓展,最典型的应用莫过于任何一个行业当中的APP,都可以在开源的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中免费进入、自动延展,当开发出新的应用以后,通过分发的代码开源又可以生成新的生态系统,这一整套逻辑如果应用在金融领域当中,那就是金融初始的源代码完全可以在不同的金融场景当中应用,直至新深度、新广度、新社群、新开发者群体、新应用场景、新发展进步,还可以拓展到结算、清算中予以展开,提供全部的金融云服务,这个应用在金融当中提供了最经济,成本基本为零,而且范围可以无限扩大的服务,这才是金融业新时代科技开放的新场景、新进步。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研究员孙学工:金融发展方向:一是大力发展产业金融,提升服务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实体经济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服务,创新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三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促进机会平等,推进共同富裕。主要是给生产端的各种中小企业,给每个家庭,给每个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过去的财富管理主要是服务于高净值的家庭和客户,今后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提供普惠式的财富服务,更多的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机会,缩小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四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促进绿色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是大力发展文化金融,促进文化繁荣,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
中国保险学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龚明华:科技赋能在推进保险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优化保险企业内部管理流程、降低营运成本的同时,也伴生着一些重要的风险点。保险业需要从内部即保险企业自身加强风险管控以及外部即金融监管者加强风险监管这两个层面来有效地控制风险,促进保险业平稳健康发展。
第一,保险机构应加强与保险科技相关的风险管理。保险机构应在动态把握保险科技发展前沿的基础上,加强针对保险科技业务薄弱环节的管控,规范宣传、销售、理赔、纠纷解决等服务行为,加强对第三方网络平台的管控。保险机构要对科技应用伴生的风险进行多维、动态的监测分析。保险企业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采取审慎定价原则有效规避产品风险,定期回顾赔付数据,检视风控效果,不断提升风险筛选能力。
第二,金融监管部门应对保险科技实施有效的风险监管。要在把握保险科技的业务特点和风险特征的基础上,建设具有兼容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监管规则体系。应对传统保险与创新性保险制定统一的监管规则,将所有金融活动都纳入有效监管框架之中,杜绝“无证驾驶”。需要加强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现有监管信息系统的整合和互联互通。应充分应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分布式账本、生物识别技术、数字加密以及云计算等监管科技提升监管效能。
第三,多方合作进一步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要求科技保险公司和互联网销售渠道加强信息披露,确保保险条款在显著位置的可视性和理解的一致性。对可能引起歧义和误解的条款须充分告知。要完善金融消费者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和信息泄露处罚机制。为保证金融数据收集和使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需要加强对金融数据运用的监管,制定数据处理政策和安全准则,确保金融消费者个人隐私免于被不当使用。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王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趋势上,一方面政策激励起重要引导作用,截至2022年7月,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1827亿元,支持银行发放碳减排领域贷款3045亿元,带动减少碳排放超过6000万吨。另一方面,监管指引列明了重点方向,既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定调银保绿色金融发展主旨,又统筹推进、分类施策,贯穿于银保绿色金融发展思路,还从金融支持、风险防范与自身管理上构成银保绿色金融发展路线。第三,多样化绿色金融产品结构加快形成,表现在绿色信贷稳步推进。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0.9万亿元,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贷款分别为8.32万亿元和5.56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4%。还表现在绿色债券亮点突出、绿色基金市场稳定增长、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有序推进、绿色股票市场初具规模、推进了环境信息披露、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第四,多类型改革试验区有序布局,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区都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供应链金融专委会专家郝朝坤:“票据+供应链”(BSD)产融生态平台模式,为地方国资平台企业和供应链企业提供了个性化解决方案。产融生态平台以核心企业(国资平台企业、上市公司)为中心,诚邀持票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等N个企业加入,运用“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推动供应链运营创新,加速票据流转,让核心企业信用从1传递到N,助力全链企业广泛对接金融机构、社会资本,让金融不掉“链”,促进供应链健康、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普惠获取能力更充分。
图为会议现场
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逐渐呈现出自身特色,具体来看,有哪些好经验和措施?
承德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汪泳:我行依托新金融产品塑造绿色普惠金融及“三农”金融产业链。一是搭建特色平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我行成立的银企帮扶基金,与承德市政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合作,专门帮扶企业解决资金难题;成立全市首家微贷中心,引入先进微贷技术,为缺少有效抵押担保、财务管理不规范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支持,累计为1.1万户企业商户提供贷款超过105亿元。
二是搭建担保合作平台,解决小微企业担保难。我行与多家担保公司及保险公司合作开办“农保贷”“政银保贷”等特色担保业务,致力于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等问题。截至2022年11月末,担保公司贷款余额达8.41亿元。
三是聚焦“三农”,助推县域特色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我行结合县域经济特色,扶持了一批食用菌、山楂、板栗种植及深加工,牛奶、酸奶的生产加工,风情坝上特色旅游等县域特色农业项目,新增授信余额23亿元。
四是运用科技赋能加大线上贷款的支持力度。我行推出特色产品,线上申请秒批秒贷。截至2022年11月末,线上贷款余额20.35亿元。
青岛西海岸新区地方金融监管局、金融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薛永吉:西海岸新区一直致力于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助力经济向绿色转型升级,特别是在启动气候投融资试点申报工作之后,立即跟进了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企业金融碳账户、个人金融碳账户逐步推出,质押贷款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落实了全国首个减碳宝,建筑节能责任险保单落地。今年加大在重大基建、民生项目、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低碳领域的信贷支持,新区政府也为提高绿色金融服务水平,提供了数据信息的支撑,上线了西海岸金融服务平台。
吉林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总经理、研究员张光华:吉林银行组建绿色金融团队,创新绿色金融的产品体系,布局绿色金融重点领域,加强环境和社会的ESE风险评估等方式,建立了绿色金融战略体系。在此基础上制订了绿色金融行动方案,从公司治理、组织架构、政策制度、流程体系、产品创新、平台合作、能力建设、内控管理等各方面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同时出台金融支持普惠小微企业发展指导意见,为提振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的服务能力,率先构建了五专四优服务体系,累计为141户“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信贷资金26.28亿元,探索投贷联动率先落地省内任务前贷款1千万元。
青岛银行公司银行部总经理助理邢星:青岛银行把发展绿色金融作为全行重点工作。一是制度先行,确立绿色金融战略地位,将支持绿色金融工作提升为全行的总体战略。二是专业团队明确绿色金融发展方向。创新设立绿色金融部,塑造青岛银行绿色金融品牌。三是创新驱动扩大绿色金融服务半径,打造以碳贷通、绿贷通、光贷通、环贷通为主的绿色金融场景体系,为企业提供多维度的绿色金融服务。四是多措并举,引入绿色金融活水灌溉,绿色金融债券、全国首支碳中和主题理财产品已成功发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碳投资。
贵州大方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永恒:大方农商银行围绕高质量发展和“两项评级”提升两个目标,通过采取“线上+线下”两种服务方式和信用工程+普惠大走访2个核心方法,紧盯城区、乡镇及外拓3个市场,用心用情服务好农户、个体工商户、公职人员、新市民及小微企业5种客户群体,全面实施“七步工作法”,做实“四搞两抓”着力打造有温度有速度有深度的百姓银行,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积极力量。
广西梧州市金融办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鸿志:梧州市金融办用三年的积累,心怀普惠金融大爱,用活用好金融政策,全力推动“桂惠贷”政策落地落实到位,真金白银助力企业纾困,同时强化服务发力,使企业直接融资成本大幅下降,聚力重点企业、上市公司不断汲取企业的再投产、再投资、再发展的能力。
陕西秦都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李龙:我行融合党建引领力、支持精准力、产品创新力、服务便捷力、普惠执行力,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
党建引领力是打造“党建+普惠”模式。我行围绕党组织合作共建、支部协同共建、党员互助共建的三级模式,建立秦都农商银行党委以及各级党组织三提升的工作机制。
聚焦支持精准力。我行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式宣传网,精准推广业务产品服务活动,绘制区域金融服务地图,形成辖内重点项目龙头企业精准服务名单,结合CRM系统实现网格化营销机制。
聚焦产品创新力。我行丰富“线上+线下”产品体系,基于科技型企业轻资产、软实力、成长快等特殊属性,推出配套“秦创贷”系列产品,支持秦创园科技创新企业及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
聚焦服务便捷力。我行搭建合作平台,2022年举办产品推介会20余次,现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授信意向书;突出高效服务优势,明确新增贷款办结期限、存量贷款无缝衔接续贷,实现客户好贷、易贷、快贷;助农金融驿站实现足不出村满足金融需求,流动服务为特殊客户群体上门提供金融服务,延伸服务触角。
聚焦普惠执行力。我行落实减费让利政策要求,延续减费让利措施,免除贷款权利登记费、公证费等多项费用;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针对不同客群实行差异化定价利率,让利率与客户身份、经济实力相匹配、相适应。
广东四会泰隆村镇银行董事长、行长泮乐:我行自主研发乡村生态振兴新工具“治村宝”,搭建广东省首个以数字绿色金融碳账户、碳积分的新体系,解决基层村镇干部落实乡村振兴工作的痛点,满足人民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塑造政府导治、金融数治、村民自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在此基础上,我行推出治村宝二代升级产品“治理宝”,促进村民自治行为标准化、具体化,实现村民自治工作可量化、可操作,将农村基层治理由“村里事”变成“家家事”,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疆阜康农商银行党委委员、行长单正帅:长期以来,我行推进数字化改革,提升服务能力。一是落实数字赋能服务金融建设,以信贷产品为基础,按照金融惠民主题搭建涵盖35类信贷产品的体系,数字赋能产品供给。
二是落实助农服务新模式,统筹推进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便民场景建设工作,拓展“场景+金融”融合赋能,通过一体化、全流程数字化服务方案,为本地多个乡镇搭建农田水利缴费等场景;依托“数字+金融”模式推动工作开展,实现线上化、批量化授信,目前已达到建档、评级、授信3个100%。
三是落实双融合协同推进,以“线上+线下”模式最大程度发挥人缘、地缘优势,构建就近办、掌上办、上门办、自助办全渠道办理模式,相对传统的金融服务,数字赋能进一步提升综合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近年来,金融系统不断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放在突出位置。政府、监管部门和地方金融机构如何通过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扎实推动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做优做强?
人民银行黄岛支行副行长李洁:2022年以来,人民银行黄岛支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在推动信贷投入、产品创新以及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措施,达到面扩、量增、价降的效果。
人民银行黄岛支行将信贷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列入2022年货币信贷的重点工作,提出一高一低两个目标:“专精特新”贷款增幅要高于贷款平均增速,“专精特新”贷款利率要低于贷款平均利率。推动新区21家银行机构设立25个首贷信用贷服务分中心,数量及覆盖面均居青岛各市区首位,较好地缓解“专精特新”的首贷难问题。充分发挥山东省银企对接服务平台和金融顾问团的作用,畅通“线上+线下”双向银企对接渠道,围绕新区重点项目、高新技术及科技企业、制造业优质企业三大领域筛选出25个项目,形成海洋经济、科创企业、先进制造业三个白名单,组织银行对名单企业走访对接。开展融资专场活动,2022年举行三次信贷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融资专场活动,26家银行对接相关部门430次,对接企业3274次,实现全区“专精特新”企业100%全覆盖。
青岛西海岸新区民营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吕燕平:西海岸新区政府和青岛农商银行合作推出首批50亿元规模的“专精特新”企业专属信贷,先后在“专精特新”企业当中举办10余场专场推介会。截至目前,专属信贷已放贷和授信306笔,授信额度达41.8亿元,贷款额度24.51亿元。
青岛西海岸海汇村镇银行行长成云鹏:我行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尤其是为“专精特新”产业链、供应链的上下游小企业做好金融服务和供给。
一是开展服务企业的专项行动,从总行到支行建立多级维护机制和常态化银企对接机制,将“专精特新”目标企业订户到人,建立一户一档,实施一企一策,落实包靠服务,针对特殊业务需求由专人实时响应并及时提供服务。
二是从创新特色金融服务、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机制、强化服务合作联动、加强服务组织保障等方面出发,进一步完善服务西海岸新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工作的各项举措。
三是运用多种特色产品服务。利用“纺机易贷”“商链易贷”“税易贷”等多种特色金融产品,满足企业日常资金周转、科技研发、技术改造、成果转化等经营活动以及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依托合同订单、资金流信息、物流信息、信息流、涉税信息等数据,依托供应链金融服务,培育小微企业客户集群,支持其融入“专精特新”行业龙头企业中。
四是提升信贷服务企业质效。聚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属性及成长性,梳理“无贷户”清单,为“专精特新”企业以及产业链上的小企业开辟绿色通道、配置专属信贷额度、给予特定授权下放、实施利率优惠、提供定制化服务方案,以快速高效的审批和放款,保障企业资金需求。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