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磊 通讯员 李莉
近年来,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山西省农信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宗旨不动摇,回归本源、专注主业、深耕县域,持续加大支农支小支实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截至目前,全省农信社实体贷款余额6577.49亿元,较年初净增569.66亿元;涉农贷款余额5225.98亿元,较年初净增343.22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884.77亿元,较年初净增229.87亿元;涉农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市场份额均位居全省金融机构首位。
强化党建引领
深度融入乡村振兴
山西省农信社党委高度重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有效促进党建与业务经营深度融合,积极构建“党组织牵线、金融搭台、产业群众获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全省农信社发挥各级党委的全面领导作用,各级机构严格落实服务乡村振兴“一把手”负责制,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其他班子成员全部参与、有关部门协同作战,主动融入服务乡村振兴大局。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联建共建作用。各县级行社党委积极探索“党建+金融”发展模式,主动与当地乡村振兴、财政、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开展党建联盟,争当乡村振兴“主办银行”。截至目前,全省农信社有105个县级行社被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授予乡村振兴“主办银行”称号,已与7282个乡镇(街道)及行政村建立支部共建联盟。
发挥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系统共选派1835名党员干部积极到所在辖区的农村、社区党委(支部)兼任金融助理、金融专员,争当惠民政策宣传员、金融风险防控员、普惠金融服务员。
聚焦重点领域
持续加大信贷投放
山西省农信社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部署要求,把更多信贷资金精准投向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农业特优、和美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优先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金融供给。
全省农信社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涉农主体信贷资金需求。截至目前,全省农信社支持粮食领域相关贷款余额54.44亿元,支持“菜篮子”工程贷款余额85.18亿元。
全省农信社持续深化脱贫地区金融帮扶,切实满足脱贫人口合理信贷需求,并积极对接当地特色产业项目,集中力量支持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品牌优势突出、富民效应明显的特色产业项目做强做大,截至目前,支持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余额50.1亿元,支持10.34万户建档立卡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生产经营。
大力支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帮助乡村能人带头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创业,提高各类涉农主体的融资可得性。截至目前,全省农信社支持省级及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867户、余额97.74亿元。
推进多项举措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山西省农信社在推出36款信贷产品的基础上,以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强化金融创新,增强科技赋能,丰富办贷渠道,切实提升服务质效。
创新特色信贷产品。各县级行社持续优化和丰富信贷产品,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助农惠农特色产品,如大同农信社针对黄花、黄芪产业推出忘忧易贷、黄芪贷”,吕梁农信社推出木耳贷、核桃贷等。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按照省委省政府农业农村工作“十稳十提”总体要求,依托山西省杂粮、蔬菜、鲜干果、畜禽、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各县级行社探索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促进全产业链健康快速发展。
拓宽抵质押物范围。全省农信社积极支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等抵质押融资,探索开展养殖圈舍、生物活体抵押贷款,创新开展农业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截至目前,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1.3亿元,林权抵押贷款余额4.27亿元。
增强金融科技赋能。全省农信社充分运用手机APP、电子地图、兴农快贷等工具,合法合规收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市民及小微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信息资料,完善信用档案,加快推进高质量授信。
凝聚多方合力
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山西农信社广泛拓展合作渠道,加强多方联动协作,积极优化工作流程,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全省农信社持续深化银政合作,加强与省农业农村厅合作,筹建省级农村集体资产信息监测平台,全力推进试点工作开展;及时获取全省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助市县机构全面摸清其融资需求;协调省乡村振兴局帮助解决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长期应补未补风险补偿金600余万元。
全面开展银担合作。与省再担保公司、省农担公司分别签署合作协议,从省级层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一次签约、108家县级行社全部准入”,有效破解涉农贷款融资难、担保难问题。截至目前,全省农信社与省农担公司合作贷款余额11.89亿元,与省融资再担保公司及其体系内机构合作贷款余额158.1亿元。
深入推进银企合作。加强与山西乡村振兴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重点支持与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产,截至目前,全省农信社扶贫周转金贷款余额8.83亿元,惠及企业44户。
(编辑 屈珂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