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时报-农金网吉林讯(记者李新艳 通讯员杨光辉)金秋十月,桦甸市桦郊乡晓光村新装迎客:目之所及,但见大街小巷井井有条,屋舍俨然,青砖白墙整齐划一,美丽庭院清洁舒适;挑眼望去,田野山间,稻田铺金,山花烂漫,林果苍翠。
如果走遍桦甸,你就会明了,晓光村的嬗变只是当地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几年来,桦甸市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用实干担当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山野崛起的华彩乐章。
发展特色农业 让产业更兴旺
近年来,桦甸市粮食生产平稳,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始终保持12万公顷以上,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10万吨以上。但一个拷问随之而来:如何在传统农业的老路上走出新意?
产业兴旺可谓乡村振兴的重中之中。桦甸市用实践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凝心聚力,在发展特色农业上狠下工夫。2019年,该市研究制定了《桦甸市平欧大榛子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重点推进10个百亩大榛子园区建设。目前,10个大榛子标准示范园已全部建设完毕。与此同时,以甜糯玉米、食用菌、中药材、棚膜经济以及林果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也在蓬勃发展,种植面积4.28万公顷,粮经种植比例达到2.9:1。
“吉农牧贷”的推出,让养牛场(户)和畜牧龙头企业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为当地特色养殖业注入了源头活水。在省龙头企业金牛牧业的带动下,桦甸黄牛区域存栏量达12万余头。2019年,“桦甸黄牛”成功加冕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据统计,2019年末,该市畜禽总饲养量达到257.2万头(只),肉类、渔业总产量分别达到2.154万吨、4811吨。
目前,该市玉米提质增效综合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推广面积已达102万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9.5%、89.7%、62.1%,粮食作物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5.04%。
青山碧水蓝天 让生态更宜居
“这几年,我们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马路干净了,围墙规矩了,路灯、绿化一应俱全。环境好了,人好像也精神了许多。”八道河子镇新开河村村民陆淑清说。
桦甸市将治理工程建设内容扩展至乡容乡貌整治、污水处理、河道整治、畜禽养殖场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户庭院乱堆乱放整治等,注重公路沿线、旅游景点、居民集中区域全面铺开,同步推进。
年初至今,全市村庄清洁行动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3.9万人次,156个村899个自然屯共清理垃圾2.2万吨,清扫院落7.88万座,清理粪堆及农业生产废弃物1.1万吨,拆除各种废弃建筑物201处,清理农村道路2318.6公里,清沟渠2837.4.公里,清理公共场所864处。
夯实基层基础 让治理更有效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领路人的创新思维和干事本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治理能否收效。为了夯实基层基础,桦甸市积极实施“薪火计划”,选拔配备村级后备人才1797人,增强了农村干部队伍的储备和活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后备人才支持和有力的组织保证,提高了村级硬实力。
有效治理离不开法治建设。在平安乡村创建中,桦甸市深化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配优配强基层一线平安建设力量,深化农村“一村一辅警”工程建设;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高标准完成了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在全市156个行政村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提高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打造吉林地区首家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市156个行政村实现法制学校、法律服务站、“一村一律”法律顾问制度全覆盖。
精准脱贫攻坚 让生活更富裕
桦甸市坚持把发展产业项目作为脱贫之本,努力变“输血”为“造血”,确保实现持续稳定脱贫。2019年,该市推行“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实施整市推进项目2个、整乡整村推进项目53个,年底人均分红1073元,同比增长53.2%;10个贫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44个,实现收入161.43万元,受益贫困户317户,户均年增收1167元;帮助贫困户发展庭院项目418个,实现户均年增收1800元。
多线进军全面突击,桦甸市在脱贫攻坚战中不断取得胜利:截至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2.12%下降到0.07%,1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乡村振兴完成了桦甸全域旅游的最后一块拼图。旅游业成为当地“431”绿色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引擎,引领桦甸不断迈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据统计,2019年,桦甸市游客接待量达11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8亿元,分别增长11.3%和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