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耿文
今年以来,山东济宁全市农商银行聚焦“三农”、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金融需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大实体贷款投放,延伸金融服务半径,落实惠民惠企政策,加快构建普惠金融新格局,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可持续性,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截至7月末,济宁全市农商银行实体贷款余额1172.28亿元,较年初增加100.81亿元,支持客户25.44万户。其中,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贷款余额710亿元。
完善服务机制
拓宽普惠金融广度
“有了农商银行提供的这10万元的资金支持,我今天就预订了一批酒水,很快就能到货了。”近日,家住汶上县杨店镇于村的于大哥,在获得农商银行的贷款资金后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于大哥在镇上开了家超市,是村里人人夸赞的道德模范。上个月,他准备新进一批酒水,但流动资金却出现了短缺。汶上农商银行在得知他的实际情况后,根据于大哥所获得的信用积分,为其申请了10万元的“诚信积分贷”,并给予了利率优惠。次日,这笔资金就到了于大哥的个人账户。
济宁全市农商银行积极践行金融为民使命,充分发挥自身网点、人员、服务覆盖面优势,抓实“四张清单”对接、拓宽金融服务渠道,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需求。以省联社“四张清单”获取对接为引领,推广“无感授信、有感反馈”普惠金融全覆盖工程,创新“信用+”体系支持乡村振兴模式,将个人信用、社会治理参与度等与授信额度、贷款利率挂钩,以小额普惠贷款撬动农村治理和信用体系建设。实施“四对接”全覆盖活动,充分发挥“移动金融服务队”作用,确保客户有需求时“贷得出、放款快”。强化政银合作,创新政银联通合作模式,将60余项政务服务引入农商银行网点厅堂,实现网点“金融+政务”服务一站办、便捷办。并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金融服务渠道,有效提升服务体验,实现“金融服务不出村、贷款资金送上门”,真正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创新服务方式
延伸普惠金融深度
“农商银行主动为我们申请了300万元贷款,满足了公司融资需求。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公司日常生产经营。”在鱼台县李阁镇张平村,专业从事朗德鹅种鹅繁育、鹅苗孵化及销售的一家养殖公司负责人老张向记者介绍,公司目前已发展40余家专业种鹅养殖户,拥有种鹅4万只,年供应优质朗德鹅鹅苗90万只。“农商银行的服务很到位,太感谢他们的工作人员了。”老张说。
据悉,鱼台农商银行在了解到老张的资金需求后,主动上门走访调研,通过与农商银行及农担公司协调对接,最终顺利为老张发放了该笔贷款,解了客户之忧。
济宁全市农商银行围绕“普聚金融服务,惠及千企万户”主题,开展“普惠金融推进月”行动,积极发挥挂职干部作用,创新“按揭农业”信贷服务模式,优化金融服务方式,为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围绕“按揭农业”模式推广、金融服务对接、田园综合体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及龙头企业培育等,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根据县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推出“按揭农业(畜牧业)贷”服务模式,为辖内按揭农业项目精准匹配“按揭农业贷”,提供现代化全流程农业技术服务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农户仅需缴纳少量首付,即可获得“拎包入住式”承包经营。同时还优化服务方式,组建移动金融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辖内企业等,上门提供信贷、资金结算等服务,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
提升服务效能
提高普惠金融精度
庞大哥是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人,种植地瓜20余年。今年,庞大哥想探索引入新的品种,但资金不足的问题让他犯了难。
“农商银行为我发放‘鲁担惠农贷’20万元,还享受到了利率优惠。”庞大哥介绍,有了资金支持,他顺利买了机器,招了工人,并引进种植新品种。目前,一亩地瓜的纯收入超过了3000元,是以前收入的3倍。
济宁全市农商银行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通过创新产品、优化服务、减费让利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便利性。做好普惠金融产品创新,用好70余款信贷产品,做好产品研发创新,推出“鲁担惠农贷”“创业担保贷”“财信担保贷”等政策性贷款,推进“减费让利”惠企惠民政策;针对农业设施投资大、成本高问题,推出“按揭农业(畜牧业)贷”;针对沿黄地区肉牛养殖特点和需求,推出“沿黄肉牛贷”;针对种业企业融资难题,推出“植物新品种质押贷”,助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针对养老、社保等领域,创新“养老保障贷”“医保贷”信贷产品,以金融活水贷动“老有所依”。用足优惠政策,聚焦减费让利,落实“三优一降一简”政策,实行降低贷款利率、提高贷款额度、降低贷款门槛等优惠政策,深入践行便捷获得信贷;同时联合知名商家打造农商美食季、农商加油季等特色银行卡活动品牌,开展消费优惠活动,让广大客户享受到政策红利。
(通讯员孟浩博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