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精神”是农信服务的精髓和风格,在农信机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农信人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同时,也正是通过坚守“用脚丈量”这一模式,农信机构自身也得到了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来临,互联网、大数据、移动支付、物联网等现代科技加速应用,为商业银行突破网点局限、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高效服务农村提供了无限可能。如今,“用脚丈量”、亲力亲为的服务方式是否可有可无,不再重要?全行业给出的答案是,“用脚丈量”的服务不但不会消逝,还要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用脚丈量”的金融服务意义更加深远。只有打造“线下温度”与“线上速度”相得益彰的普惠金融服务格局,才能让普惠金融释放出更大能量。
因此,农信机构仍需持之以恒“背起背包、用脚丈量”,坚持上门服务、主动服务的理念,在新时代继续发扬“背包精神”,做到信贷资金下乡、便民服务上门、金融知识入户。同时,要加大力度补齐自身在数字化转型与科技金融拓展方面的短板,结合金融科技的应用,推动“地下”与“云上”融合发展,在走村入户的每一次探访和宣传中,都能做到无缝对接高新技术手段,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首先,信贷资金顺利下乡离不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多年以来,农信机构持续推进整村授信,不断加大农户贷款覆盖面和用信率。进入数字时代,农信机构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重塑整村授信流程,通过对接村委会、政府机构等多部门数据,快速采集农户基本信息,并运用大数据分析对农户进行多维度画像,实现精准授信。与此同时,通过线上回访与线下走访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客户金融需求,及时更新客户信息档案,提升整村授信准确性。
其次,在推动便民服务上门方面,农信机构应继续加大线下走访及网格化营销力度,对农村、社区、城区重点商圈、小区,做到“定格、定人、定责”。同时,不断根据辖区客户特点优化服务,满足特定行业或群体的需求;积极服务和融入县域发展新格局,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各种便民服务举措。
再次,农村地区是金融知识普及的重点区域之一。为确保将金融知识送到千家万户,农信机构应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尤其是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定期做好金融知识普及,并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扩大宣传面,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除此之外,农信机构还可以探索银政合作新模式。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如乡村振兴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地方金融服务平台等,通过服务平台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更多村民乡亲参与互动,进一步将金融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用脚丈量”的金融服务模式不仅在农信系统,更已成为整个金融行业都在践行的服务理念。“背包精神”必须与时俱进,农信机构应积极探索当今的“背包”中究竟应该装些什么,也就是如何让“背包精神”与信息化技术手段相辅相成,用进村入户解民忧、田间地头送温暖的温馨服务,加之高新技术的快捷便利,不断诠释新时代农信人“背包精神”的价值底色。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