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耿文
当前,我国人口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如何让老年人有尊严、有质量地安度晚年,既是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安康的“民之关切”,也是关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的“国之大者”。
近些年来,我国养老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如火如荼,社会公众对于养老事业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我国金融行业同样不甘落后,在开发养老金融业务和服务模式上,日益呈现出新变化,获得新成效。
如果说,“老年人如何养老”是一道重要的民生课题,那么,如何“未雨绸缪积极备老”,同样是“养老”这个大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随着社会公众对养老的认知日益加深,更多中壮年群体已经通过超前谋划、及早布局,来应对未来进入老年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和变化。甚至已有不少年轻人,包括“90后”乃至“00后”,也开始正视养老问题,超前加入“积极备老”的行列中。
尤其是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一年多来,开户人数不断增加,相关金融产品供给也在逐渐优化丰富。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说明这一制度引发了年轻人对养老问题的思考与关注,他们已开始提前进行备老规划。
这一变化和发展趋势,对于金融行业做好养老金融而言,无疑是值得深入挖掘和开发的“新蓝海”,亦是“养老金融如何做才能更好”的拓展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路径。
对于金融机构来讲,要书写好中国特色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需要未雨绸缪,为相关各个年龄段群体提供适宜的备老金融服务,满足他们在备老、医疗、投资等方面的需求。
首先,可深入了解并挖掘相对年轻群体在规划未来养老方面的金融需求。通过细致的市场调研和大数据分析,了解他们在养老规划、医疗保障、财富传承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发和设计适合这部分人群,尤其是中壮年人群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具备长期可持续性收益的理财产品、养老保险、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
其次,金融机构还需要不断完善养老金金融服务体系,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各年龄段客户的水平,为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客户提供多元化、具有长远性质的养(备)老金融服务。
加强风险管理与监管也很重要。备老金融涉及更多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且具有长期投资的性质和特点,因此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力度,确保金融产品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机制,对金融机构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其业务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并具备长期开发的能力和可靠性。
当然,金融机构还应加强跨部门合作与信息共享,如与政府部门、同业、社保机构等协同合作,更有效地推动备老金融在全国各个区域,尤其是乡镇农村区域的普及与发展。
此外,提升社会公众对自身养老规划与储备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也十分必要。可以通过广泛开展各个年龄段的相关金融知识讲座及沙龙活动,或充分应用短视频、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渠道进行交流沟通与传播推广。
总体来看,发展备老金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携手努力。未来,金融行业应积极推动,助力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养老,人人合理备老”的意识和环境,为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探索出一条长远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