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农商银行 鲍士雷)如果把实体经济比作肌体,那么金融就是血脉;如果地方经济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那么金融服务就一定是一袭清灵的活水,才能润泽万木葱茏。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着眼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战略目标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举措,意味着科技要素、金融要素、人力要素都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血脉是现代金融。目前,我国金融总体实力明显增强,但产能过剩行业占有大量资金,新兴产业和中小微型企业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致使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得不到金融供给的有效支持。正所谓:实干兴邦、实业立国。实体经济承担的是主体功能,金融则是服务功能,那么,如何破解实体经济融资贵、融资难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和水平呢?接下来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
加强党建:让思想跟得上发展的脚步
金融在国家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资本的逐利性使得金融的发展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体经济也不断跨越式迈出国际化的步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在各个领域“跑马圈地”,金融活动在经济实践中极易衍生出高风险等问题,而且这类问题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被逐步放大。要克服这些困难,对于我们来说,仅依靠市场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绝对领导,用强有力的政府调控手段进行统领和监管,使金融工作不会偏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金融决策科学化水平,才能让思想跟得上发展的脚步。
持续改革:刀子向内自我锻造
改革就是拿刀割自己的肉。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制度,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提高制度效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本质是通过改革实现金融制度优化和服务效率提升,金融资源配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一方经济发展的质量。结合本职工作,我认为,今后改革的重点主要在于:优化金融机构结构,满足不同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优化融资结构,持续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金融产品的质量和可获得性。
具体来说,可以选择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主业相对集中于实体经济、技术先进、产品有市场、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重点支持。农商行、城商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更要立足自身应有的领域、深耕小微企业。这就需要我们开发更加有效的普惠金融产品,加强对农村等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通过精准投放带动偏远地区实体经济,进而反哺当地经济、提高当地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特别是对于农商行来说,还应聚焦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金融产品的针对性,精准投向城乡实体经济,引导城乡地区经济实现自我有效循环。
防控风险:预防与容忍打出“组合拳”
金融风险时时存在,警惕和防范一刻都不能松懈。我们既要通过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做好风险防控,也要切实做好尽职免责落地,打出防控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组合拳”。
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构建风险评价模型,化解金融风险。针对普惠金融业务面临的高风险问题,实践中通过建设普惠金融数据平台,依托大数据等技术,充分利用政务数据、金融数据、企业经营数据和互联网行为数据,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准确评估、精准画像,为小微企业“增信”,解决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的深入发展,人们与信用相关的社交、购物、消费、资金周转、金融投资等活动逐渐转移到线上,同时产生大量的社会属性、居住环境、教育情况、社交关系、购物行为特征、兴趣偏好等数据,通过收集和分析多维度大数据,能够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征信依据,金融服务商得以建立更加完备、高效的风险控制系统,为不同风险状况的服务对象灵活调整贷款额度以及利率,使专注为普通大众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努力通过货币政策引导、监管政策激励、内部考核完善、金融生态优化共同发力,可以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意愿和能力。所有政策的落地执行才是最为关键,现实中,银行经办人员在办理或是推广业务时考虑更多的是免于处罚、是否有抵押物等,从而导致“最后一公里”金融未能很好落到实处。为此,需要切实执行尽职免责,提高从业人员拓展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提升金融机构对于风险的容忍度,也需要更大程度地允许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分享超额收益。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这是金融的基本原则之一。对国有资产流失风险的考虑、国家维护广大储户利益的安排、广大理财族风险认识不足的事实,导致了我国绝大多数金融供给方对于风险的低容忍。金融供给方宁可以低利率将资金投放于低风险的政府、企业和个人,也不愿意冒任何风险将资金投放于成长型的中小企业等同样需要资金支持的实体。这种现实直接导致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呈现“二八法则”,社会上大多数企业和个人无法得到金融的支持,金融的普惠度较低。金融资金的供给需要向高风险高收益倾斜,至少涵盖中风险中收益区域,才能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覆盖度。
精准发力:树立新理念、实现新发展
新时代同样需要金融行业践行新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确保金融资源在市场机制下充分流动,推动经济协调发展,促进金融市场功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阶段,金融市场功能的完善必须聚焦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来,因为创新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特别是以新技术、新产品为主要特征的高端制造业,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的步伐,在满足企业流动资金需求的同时,重点支持企业绿色生产、技术改革和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的中长期信贷需求。
言而总之,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使命和目标,也是金融的归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金融体系。今后不但要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而且还要防止和治理各类经济泡沫,降低过高的杠杆率,化解金融风险,以现代金融为保障,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绿色金融、风险投资、并购投资、保险等金融工具的功能,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供高效便捷、功能多样、成本合理的融资服务,强化金融的实体经济“输血”功能,才能保障实体经济自我“生血”、不断发展壮大。
(农村金融时报 安徽驻地记者吴晓燕 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