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金网浙江省杭州市讯(农村金融时报 记者魏再晨)中国普惠金融(浙江)高峰论坛日前在杭州举行。论坛上,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致辞称,作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主力军,农合机构助力脱贫攻坚战略,践行普惠金融成效显著。
普惠金融服务效果明显
潘光伟介绍,截至2018年末,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总资产34.5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6%;总负债31.8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9%。各项贷款增速13.1%,高出银行业1.2%。其中,农合机构涉农贷款余额9.6万亿元,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8595亿元,同比增长7.3%。
在各类银行同时发力的情况下,农合机构新增小微企业贷款8537亿元,增速高出银行业近2%;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比年初降低1.3%,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约占银行业全部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的70%以上,总体实现了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成本下降的目标。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截至2018年末,农合机构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余额1660亿元,同比增长18.7%。
贷款投放不断增加的同时,农合机构的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农合机构共有法人机构2239家,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机构的48.8%,共有营业网点7.9万个,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满意度显著提高。
充分应对未来挑战
在充分肯定农合机构成绩的同时,潘光伟也表示,农合机构既面临各类业态竞相参与竞争、公司治理和风控体系薄弱、风险易发多发等严峻挑战,又面临商业可持续性不够、信用信息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对此,他给出5条建议,鼓励农合机构提高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普惠金融水平。
具体来看,一是回归本源,坚守定位。农合机构要保持县域法人地位不动摇,坚持“做小做散”,专注服务本地、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宗旨,着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巩固好支农支小优势地位。
二是加大扶贫信贷投入,助力精准脱贫。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扶贫产业的信贷支持,探索扶贫新模式,推动扶贫扶智,将传统的“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
三是坚持发展绿色金融,要研究制定绿色信贷业务管理办法,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标准,促进信贷资金逐渐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移到低碳产业,推动绿色低碳的乡村振兴建设,助力可持续发展。
四是加强公司治理,防范化解风险。要积极探索建立特色化、差异化、符合小法人特点的公司治理架构和机制,探索“银担”“银政”“银保”合作模式,建立健全普惠金融风险分担机制,降低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和风险。
五是加强金融科技运用,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探索开展金融科技合作模式,提升金融服务精准匹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