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金网北京讯(农村金融时报 记者苏畅)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普遍现象,但并不是所有的民营企业都融资难、融资贵。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逐一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式。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困扰企业发展的头号问题。为此,金融机构一直致力于创新产品和服务,打通民企融资“最后一公里”。
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普遍现象,但并不是所有的民营企业都融资难、融资贵。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逐一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式。
这一观点也曾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同。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曾表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一是国际国内宏观形势有变化。二是企业自身有问题。三是金融机构的服务还不到位。四是传导机制有问题。
笔者注意到,现在很多民企还是可以融到资的,但大多是短期融资,并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因此,笔者认为,金融机构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短期问题,而应着眼于推动民营、小微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企业经济扩大市场空间、实现绿色发展、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融资可得性。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应该增加金融产品,比如适当投放中长期贷款,这样有利于企业稳定信心、把业务做扎实。
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深耕市场,适当地对小微、民营企业进行贷款辅导,金融知识宣传等,告诉他们如何可以贷到款,哪些贷款更适合他们。
另外,我国地域广,有些地区民企比较集中,比如温州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而东北很大一部分是国企。而大型国有银行的业务是全国性的,制定金融政策是全国一样的,因此在不同地区要用一个贷款政策可能就不容易。应该做到因地而异,把产品做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需求开展相应的金融服务。
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不仅仅是能不能贷到款的问题,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应引起注意。
银行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获得中小企业国土、信息、税务、信息、工商、信息、质检信息、法院信息等问题时,往往会形成信息孤岛,获得信息很困难。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仅依靠银行和企业端解决,而是需要政府来整合资源。比如,大量企业没有合适的担保人,就需要担保体系的构建,还有抵押担保评估费用的问题,这些单靠银行无法解决。
针对这些问题,银保监会也提出了“几家抬”的号召,企业要解决自己的问题,政府要完善体系,银行要主动参与。进一步说,应让中小企业、政府机构,包括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科技公司,共同来为中小企业打造一个良好的金融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
“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激励加强普惠金融服务,切实使中小微企业融资紧张状况有明显改善”……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指明了方向,也给众多中小企业发展送上“定心丸”。相信在诸多政策的指引下,在不久的将来,这一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