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发布了6月金融统计数据,M2创新低以及社融增速持续下滑再次激起市场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事实上,央行统计数据近几年获得市场越来越密切的关注,任何数据波动都会引起市场不同程度的猜测、质疑。
眼下,中国经济出现信用投放急转直下,债市违约频频“爆雷”、5月社融环比“腰斩”等现象引发对去杠杆用力过猛的担忧,也让金融监管部门承担着不小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央行不断通过多种货币政策手段不断调整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更加着重强调结构性去杠杆。
一系列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离市场的期望似乎仍有距离。因此,不少声音呼吁央行要进一步调控。然而,货币政策并非万能药,其实施的效果需要其它政策的配合,更需要落地的土壤。
为了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平稳有序发展,解决当下遇到的矛盾,近期央行和财政部的相关人士均向市场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并引发热议。事实上,纵观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单一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均是有限的,如何将诸多政策协同并进,打好组合拳,共促经济发展是诸多经济体长期探索的重要课题。
例如在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方面,货币政策已经打出了支农支小再贷款、定向降准、MLF抵押品扩容等多样式的“牌”;财税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小微企业贷款减税降费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实体经济的感受似乎还不够明显。同样,在扶贫攻坚领域,一系列的金融优惠政策已经展开,但是由于受制于产业发展薄弱、经济发展不成规模等因素,金融资源难以落地。
因此,要实实在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能光靠企业单打独斗,也不能光靠单一政策的支持,而需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政府各部门协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鼓励经济勃发的基础、推动优势产业的形成。只有这样,各项优惠政策才能发挥乘数效应,真正落地滋润实体经济。
正如银保监会日前召开的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做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座谈会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对接有关部门和地区出台的普惠融资服务优惠政策,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形成服务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