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2018第二届中国信用科技与普惠金融论坛”上表示,科技和金融,特别是普惠金融结合可从三条路径入手。
李扬称,一是降低准入成本。中国的数字化已经具备技术条件和市场条件,数字金融发展有广阔的前景。
二是要解决信用问题,这是普惠金融的关键所在。传统金融机构之所以拒绝向小额金融服务需求者提供服务,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信用记录,无法评定信用等级。未来可考虑将区块链引入信用领域,创造信用,搜集信用,观察信用,刻画信用,从而方便使用信用。
三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解决了解用户、甄别风险、降低成本及提供多样化服务的问题。
李扬指出,现在应当在使人民得到较好的金融服务方面下功夫。“2005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普惠金融这一概念,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上出现了普惠金融。2015年,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在国家层面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中国是独一份。”他表示。
“普惠金融不是扶贫,金融机构也不要搞标准化服务。”李扬同时表示,中国做普惠金融需要厘清三个问题:成本、需求、有尊严。普惠金融的定义是以可负担的成本向有真实金融需求的群体有尊严地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其中包含五个要点:可负担成本问题;真实金融需求;有尊严地提供,而不是施舍;适当有效;金融服务,而不是金融产品。
李扬强调,普惠金融最终的落脚点是提供金融服务。中国金融结构改革,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从金融产品的生产者、提供者、销售者变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李扬指出,做普惠金融必须考虑成本,要放下架子真正弄清楚需求是什么,金融机构卖的不是金融产品而是金融服务。金融也必须要有收益。李扬认为,数字经济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手段,它可以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形成实用的计算模型。
“中国金融业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把自己变成服务业。”李扬表示,金融机构要把眼光放长远,中国需要普惠金融的群体很庞大,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不仅是小额贷款,还可以做支付服务、交易服务、财产管理等服务。
李扬还强调,目前我国已经注意到金融科技出现了泡沫,但金融支持科技的确会经历一个泡沫过程,应注意要预防其发展成为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