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随之兴起并在近几年开始向农村延伸。日前发布的《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预测,2017年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新增贷款余额将达到3000亿元。
毋庸置疑,互联网金融机构在下沉农村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将互联网技术作为“王牌”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布局农村时仍离不开线下渠道的支持。
从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实践也可以看出,一些市场主体借助自身多年积累的数据形成了信用体系并开展金融服务,电商平台(如:京东)和“三农”产业服务商(如:新希望集团)尤其如此。而网贷平台虽然在数据积累的量级上处于弱势,但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深耕某一“三农”细分领域,也可以在农村金融这片蓝海中站稳脚跟。但从整体来看,除了线上,线下渠道也逐渐成为上述机构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都需要通过在线下铺设人员的方式来进一步完成获客、风控、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这是因为在一些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还不是很高,“线上”无法触达农户;其次,农户文化教育程度不高,互联网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较低,有些复杂的软件程序更是无法理解和操作,这导致其根本无法通过互联网金融办理有关业务。
虽然上述制约因素使得线下渠道不可或缺,但互联网金融机构若过分依赖线下渠道完成获客、风控、贷后管理等,将与传统金融机构无异,其自身的优势也不在于此。对此,《报告》也指出,从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情况来看,贷款业务关键环节如渠道、信用评估仍是较为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操作方式,存在的问题是业务开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推广难度较大、运营成本较高。
对此,蚂蚁金服在之前拓展线下网点的基础上,开始打通更多来自线下的的数据。其“千县万亿”计划便打算在3到5年时间里在全国1000个县完善“互联网+”商业、公共服务和创业金融的平台,通过蚂蚁金服的大数据、技术能力和各地基层政府大数据相结合,撬动万亿社会信贷资源共同参与县域升级。
因此,我们认为对互联网金融而言,只有以技术为驱动才能更好的发挥其金融创新的优势,并且互联网金融尤其应注重大数据的获取。所以,只有搭建起立体化的信息平台,才能为互联网金融发挥其技术优势提供舞台,互联网金融也才能高效地服务更多农户。
要充分释放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动能,还应在制定互联网金融行业征信标准和隐私保护制度的基础上,组建联结商业性、合作性、政策性的更多层次的信息方,通过建设农村金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通数据孤岛,为农村互联网金融奠定大数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