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网络金融异军突起,促使支付结算、信用转换、财富管理和普惠金融这四种较大的金融业务应运而生。在提高普惠效益、降低风险成本、增加金融透明度、最大程度接近客户等方面,网络金融较传统银行优势显著,这对传统银行业和金融界既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又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5月26日,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在北京举行的“‘新’银行变革时代,未来金融创新峰会”上表示,网络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不仅体现在它挑战了银行的客户管理渠道、成本、数据和业务流程,还体现在它挑战了银行的风险管理、信用分析和风险定价能力,后者尤为关键,因为它改变了风险定价的模式。
“网络银行现在的风险管理模式可以做到1个月迭代100次,传统银行很难与之匹敌,这就影响了银行的成本收益和利润。”朱民表示。
“但商业银行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开辟了网络银行这一新的战场来打响反击战。”朱民拿工商银行转型做电商举例,“工商银行现在成为第三大电商,这是商业银行利用网络和科技武装自己,进而反击网络金融的一个例证。”
网络金融的布局纵向是零售、中小企业和大公司三大客户,横向是账户管理、贷款、支付和资产管理四项业务,截至目前,网络金融做得最多最好的是零售和支付。相较而言,商业银行依托自身强大的资金、客户和平台优势,在传统网上支付方面更胜一筹,竞争力不容小觑。
对于网络金融和传统银行谁能取得最终胜利这个问题,朱民认为二者之间有可能是一场非零和博弈,人工智能将从中破局,彻底改变二者的竞争局面,将其融合在一起。
据朱民介绍,金融业人工智能主要聚焦4大核心技术,即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传感器融合。这些技术将在交易信息、账户信息、身份特征信息和行为数据这4种信息的支撑下进一步发展,从而构筑未来金融业基础核心数据的基石。
“这4种数据将构成未来金融业核心数据的‘金矿’,‘矿藏’将远超过我们现在已知的数据。到目前为止,包括网络银行用的数据,只是现存数据的10%。”朱民表示。
这4大核心技术很可能颠覆今天人们所理解的网络银行的概念,未来银行的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将依次通过前端接触器、金融服务商、生物特征识别、人工智能提升的服务效率、大数据的资产安全、区块链连接的网络化和平行化,最终到达客户。这就需要未来银行构建4种基本能力:第一是以数字为主的洞察力,第二是综合性的客户体验,第三是完全数字化的市场营销,第四是完全数字化的运营。
“银行在大数据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而人工智能将为沉睡的数据插上翅膀,实现银行内外运作的自动化、智慧化、实时化,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朱民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