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工信部、银监会等七部委近日决定共同开展为期3年的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以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提高小微企业融资效率。
长期以来,小微企业饱受融资难、融资贵的困扰,小企业主对此苦不堪言。虽国家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举措,推动金融资源向小微企业倾斜,但是小微企业的实际感受与政策期望仍有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金融市场本身和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放贷需要小微企业提供土地、厂房等不动产抵押,而小微企业又缺少这些抵押物。与此同时小微企业拥有的大量应收账款、存货、设备等流动资产又得不到充分利用。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企业应收账款总规模超过10万亿元,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约占总资产比重的30%。大规模的应收账款如能加以盘活利用,将无疑是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的突破口。
事实上,中小企业局和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于2015年已在四川绵阳市开展应收账款融资试点,这一创新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此过程中,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推出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为资金供需双方创造了高效、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截至2017年3月末,该平台累计促成小微企业融资1.6万亿元,占总融资金额的35%。
此次专项行动旨在进一步推广应收账款融资创新,让更多的小微企业分享到我国金融创新的成果。然而,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应收账款融资创新在实践中还面临诸多挑战。应收账款融资实现的前提是要能够形成稳定的现金流回款,而这高度依赖于付款方的商业信用和支付能力。
从企业的应收账款形成原因来看,一些是正常的资金占压,付款方具备付款能力,一些是没有付款能力或者说商业信用上已经是不良的应收账款,甚至还存在一些虚构的交易形成的应收账款。
那么,这就要求银行机构在开展此类业务的时候,需要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和监控能力,做好风险防范,同时还需要银行机构之间能够共享企业信息,多维度掌握企业和付款方的动态。尤其涉及到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一旦一家企业出现付款危机则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任何一种金融创新都是双刃剑,创新小微企业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是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既能有效防止银行信贷资金“脱实向虚”,又能鼓励和扶持一大批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创新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些新的风险,要警惕被图谋不轨者钻了“空子”和“漏洞”,利用创新做文章,套取银行的信贷资金,从而造成风险。
我们认为,在推动应收账款融资创新的构成中,监管部门应搭建好信息共享平台,构建风险防控机制,方便银行机构能够全面、及时掌握企业、行业动态,做到防患于未然。银行自己也要严控流程中的各种风险,只有这样,才能让金融创新恰到好处,发挥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