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小微企业、“三农”两大万亿级市场的资金缺口,银行业金融机构事业部改革应运而生。
5月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明确大型商业银行2017年内要完成普惠金融事业部设立,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脱贫攻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成为发展普惠金融的骨干力量。
普惠金融事关发展和公平,有利于促进创业和创新。一直以来,我国都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但依然存在金融资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这样“不普惠”的问题。在金融机构推进普惠金融的过程中,也因考核导向、风险承受、人力成本等因素,使得小微企业、“三农”领域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改善。
事实上,现阶段已经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银行业仍存在一些短板,例如,欠缺实现长期获利的信贷技术升级支持,没有一流微贷金融人才的加入等。这些短板最终也将导致机构因规避风险而将资金投放到较大的客户,背离普惠金融领域。
面对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难点,相较于小银行,成熟的大银行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成熟的风控能力,以及专业的经营团队,在面对发展普惠金融中的梗阻时能够游刃有余。
同时,顶层设计重新明确了普惠金融的一些观念亦有助于银行业在此领域进行开拓:银行应在3%的不良率水平下有效经营,获得更多的客户和更高的利润水平;全集中的标准化经营模式有利于资源的整合,更好更快的服务微型金融客户,同时具有延伸拓展性;人力成本的瓶颈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得到解决。
基于以上,大银行有充分的理由来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变得更“接地气”和做到“雪中送炭”。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多年实践表明,普惠金融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银行端的落地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深厚的功力。毕竟,普惠金融并不是面向所有低收入人群的公益行为,而是讲求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因此,大行在国家层面的支持下落地普惠金融事业部,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落到实处,相关机制的建立更需要在实践中作出探索和改革。
只有秉承初衷,真正按照普惠金融的特点从信贷评审、风险管理、资源保障、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改革,才能让大行真正将优势运用到普惠金融领域中去。
当然这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