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第一家村镇银行在四川省仪陇县面世,至今已经十年。如今,这类新型机构已成为扎根县域、支农支小的新生力量。但与此同时,这个新兴的群体在时间的考验中也遭遇了一些阻碍和困难。在此过程中,作为监管部门,银监会发挥了引导、鼓励、推动的重要作用。
为了让业界更清晰地了解村镇银行发展十年的概况和脉络,银监会农村金融部主任郭鸿就此接受了《农村金融时报》记者的专访。
《农村金融时报》:十年来村镇银行的发展状况如何?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郭鸿:经过十年培育,村镇银行整体发展质量良好,1519家机构在支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丰富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区域布局上,银监会通过实施“东西挂钩、城乡挂钩、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挂钩”政策和集约化规模化培育模式,引导村镇银行重点布局产粮大县、中西部省份和小微企业集中地区。放宽村镇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年限,激励下沉服务重心,加快向乡镇延伸服务网络。
十年来,历经初期在6个省、36个县(市)小范围试点,到审慎扩大试点,再到全面推开,村镇银行已覆盖了全国31个省份、1213个县,并向乡镇延伸出4716家分支机构。而且,在全国758个(不含西藏)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中,村镇银行已覆盖401个,为填补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增加了农村地区信贷供给。在市场定位上,银监会将“立足县域、支农支小”作为村镇银行培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和要求,持续引导督促村镇银行将主要金融资源运用于当地,提升县域有效信贷投入。
银监会还将股东支农支小承诺作为市场准入要件,将农村金融服务指标加入监管评级体系,将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合计占比、户均贷款余额、500万元以下贷款占比等纳入特色指标监测,以监管引领村镇银行切实加大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的投放力度。
十年来,村镇银行各项贷款中涉农贷款占比、500万元以下贷款占比、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合计占比均长期保持在80%以上。此外,村镇银行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用于当地,存贷比长期保持在70%以上,在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居于首位,初步建立了城市资本回流农村的渠道,达到了“筑渠引水”的目的。
三是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自试点伊始,银监会就要求村镇银行秉承社区性银行的经营理念,恪守经营定位,结合自身禀赋条件,通过实施“小额分散、特色经营、拾遗补漏、错位竞争”的经营策略,致力于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特色化和精细化的金融服务。
自创建以来,村镇银行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在带动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变作风,提升所在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农村信贷市场上的相对垄断初步打破,县域适度竞争的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双法人”格局已初步形成,让老百姓享受到了服务质量改善的竞争红利。
村镇银行十年发展的成绩令人鼓舞,涌现出一大批经营稳健、特色鲜明、业绩优良的优秀村镇银行典型。村镇银行稳健发展,得益于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和县域经济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村镇银行的培育发展也享受了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的红利。只要村镇银行能够认清形势,顺应大势,定位准确,经营得法,就能在“支农支小”、服务县域、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时报》:自设立以来,主发起行制度广受业界讨论,您认为村镇银行应如何用好这项制度?
郭鸿:经过十年实践证明,主发起行制度在帮助村镇银行树立经营理念、规范内部管理、提升风控水平、培养合规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6年末,村镇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总体达标,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21.7%,流动性比例77.1%,不良贷款率1.8%,拨备覆盖率218.2%,拨贷比3.9%,总体风险可控。目前村镇银行整体资产质量良好,风险可控的一项关键因素就在于主发起行这个制度设计。
村镇银行作为吸收社会公众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具有单体规模小,服务对象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主发起行在村镇银行业务发展、风险管控、流动性救助、科技系统支撑、人才培养以及牵头处置重大风险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在促进村镇银行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强化自身管理的同时,村镇银行还应认真学习借鉴主发起行成熟的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机制以及长期市场运营和专业管理的经验,提升自主发展能力。还可以通过主发起行的品牌效应及系统性的支持和服务,在成立、成长阶段少走弯路,实现持续经营和稳定发展。
《农村金融时报》: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多种模式的讨论。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对此银监会会有相应安排吗?
郭鸿:从实践看,目前村镇银行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主发起行成立专门事业部或管理委员会。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数量较多的主发起行大都采用此种模式。二是由主发起行某个或多个部门管理。设立村镇银行数量较少的主发起行,一般都采取此种模式。三是委托所在地分行对村镇银行进行管理。采取此种模式主要是设立数量较少且在设立地有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
这些模式都是主发起行根据自身管理理念和经营需要,在村镇银行培育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形成的,以期实现在充分尊重村镇银行独立法人地位的前提下,加强对村镇银行管理与服务。但是,随着规模化组建村镇银行数量的逐渐增多,部分主发起行发现现行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管理成本高,协调难度大的不足逐渐显现,在IT建设、产品创新、人才培训等方面,无法单独针对村镇银行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目前,银监会正在研究相关政策,未来对设立村镇银行数量多、经营管理和服务良好、具有继续发起村镇银行意愿的主发起行,银监会将积极支持其完善村镇银行管理模式,组织开展村镇银行投资管理模式试点,以提升规模化组建、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的水平。
《农村金融时报》:目前村镇银行整体发展良好,但也有一些行发展不容乐观,对此银监会是否会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
郭鸿:总体上看,村镇银行群体发展势头良好,绝大部分成立2年以上的机构能够实现盈亏平衡,但也有个别村镇银行存在偏离定位,经营亏损,业务违规等问题。对此,目前银监会正在研究如何做好风险处置和化解,总的原则是“一行一策”。
对于缺乏定位定力的机构,要加强市场定位监管,指导其正确定位,督促其在农村金融市场做精做细,发挥支农支小作用,提升服务水平;对于零散发起,主发起行支持有限的机构,要推动其主发起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将股份转让给有能力管理的其他优质主发起行,实现村镇银行的“劣转”;对于监管指标严重不达标、经营难以为继的机构,将在建立完善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劣汰”。
《农村金融时报》:面对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等新的金融业态,银监会将如何指导村镇银行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是否会有政策倾斜?
郭鸿:从近年来村镇银行的培育发展看,村镇银行中有很多扎根县域农村、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做得好、风险管控能力强、效益不错的机构。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支农支小、深耕细作、供给有力、管理到位。为此,银监会将立足发展普惠金融和服务实体经济,按照“抓定位、防风险、促发展”的主要思路,完善培育发展村镇银行的监管政策,全面提升其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在村镇银行的试点工作中,中央和地方先后出台了定向费用补贴、税收减免、支农再贷款支持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为充分发挥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内在积极性,更好地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营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
下一步,银监会将在持续强化对村镇银行审慎监管的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统筹发挥货币、财政、税收和监管政策的协同作用,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构建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激发村镇银行的内生动力,增强自身持续发展能力。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