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资金,却通过在不同金融市场、不同机构之间的穿梭,层层转手套利,这种现象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利用金融市场上的游戏规则寻求盈利是资金的天性,各种新的金融业态的产生更是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不同金融领域交叉互动明显增强的有益结果。但如果这些创新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监管,则会埋下较大隐患。
一方面,“空转”放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较易出现连锁式反应。另一方面,“空转”加长了资金流转链条,抬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更重要的是,这让许多金融政策和初衷相悖。
过去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财政政策,以期通过增加对银行体系的资金供给,最终达到缓解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然而,有许多银行资金没有真正投向实体经济,反而成为了金融市场“空转套利”资金的重要来源。
这种现象受到了央行、银监会等部门的警惕,各部门纷纷采取一系列的行动,对资金空转现象加以整治和规范。如将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价体系的“广义信贷”测算,出台政策全面加强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等。
这些举措对加强资金“空转”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作用,但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引导资金“脱虚向实”、落地办事。毕竟,当前我国的银行业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源,应当成为实体经济最强有力的支持者。
解决资金空转现象的方法之一,就是为资金找到合适的投向,为遏止资金空转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纵观当下的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存在不少蕴含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与企业。
以绿色产业为例,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0.41%的不良率,以及顶层设计充分的政策支持,无疑是银行资金不错的选择。而作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域,更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是金融机构配置资产的蓝海。
事实上,金融和实体经济是同生共存,彼此关联的。实体经济需要金融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金融业也需要实体经济的发展才能维持其成长的空间。在经济深度转型的当下,金融业应当转变方向,让资金“脱虚向实”,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为未来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石。
我们期待,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在顶层设计引导银行“脱虚向实”和回归服务实体本源的金融创新之后,中国经济的构成将更丰富,有市场竞争,有监管协调,有消费投资,有内生的经济增长动力,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必将会在相辅相成中共同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