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融资担保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关于学习借鉴安徽担保经验推进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开展借鉴学习安徽担保经验、推进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建设工作。
这可以说是为以往困扰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一直以来,融资担保行业作为连接银企的纽带,一肩挑两头,一方面为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服务,一方面为银行分担风险。
然而,过去担保公司与银行的合作,更多的是担保公司承担了全部风险。企业无法按时还款时,由担保公司全额代偿,然后进行追偿,无形中增加了担保公司负担和风险,也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同时,对小微企业贷款这项带有一定准公益性的业务,政府却多游离于银担合作体系之外,在民营担保公司“跑路”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更是加深了银行和担保公司间互不信任的裂缝。
此次要求推广的融资担保“安徽模式”,则是引入了政府、再担保、银行共同分担风险。这一模式中,一旦企业发生代偿,原担保机构、省级再担保机构、银行、地方政府将按4∶3∶2∶1比例分担风险。
这一新机制下的政银担三方合作可以说是共赢之举:对银行来说,与担保机构合作,可降低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扩大市场规模和提升盈利水平;对政府来说,可增加税收、撬动金融资源流向小微企业;对担保机构来说,增强了其应对风险的能力,通过风险分担,实现了风险共管。
此外,这一模式的亮点还在于,引入了再担保公司为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即安徽省担保集团以股权、再担保业务为纽带,将全省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串联成一个整体。
这种省级平台牵头、市县级机构为体系成员的格局,改变了以往各担保公司的“诸侯割据”,使得银行与担保两个体系的对接更加顺畅。而一旦担保公司无法履行担保责任,再担保公司将向债权人承担最终的担保责任,这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政策性作用,成为支持债务企业、稳定经济的“压舱石”。
目前,安徽省担保集团已经累计向100家融资担保公司注资60亿元。经测算,政府每投入1亿元财政资金,可撬动100亿元贷款注入“三农”、小微领域,银行信贷风险敞口下降80%,担保公司风险承受能力提升2.5倍。
模式虽好,但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有的银行通过在实际放贷时直接扣除,或预先缴纳保证金形式,把本应自己承担的20%风险,再变相地转嫁给企业,这无疑将使得企业的贷款成本上升。
可见,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的持续性、稳定性尚待时间检验,也有赖于政策层面的支持和更加强有力的约束。期待此次国务院的《通知》能够进一步理顺这一新型的风险分担体系,确保这一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措施能够真正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