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扶贫如何平衡盈利、责任与风险,既做到精准施策、全面覆盖,又确保风险可控、兼顾效益,是贯穿金融扶贫始终的难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摆在农商行面前的一边是社会责任,一边是利润追求,既面临着金融扶贫风险共担机制不健全的困难,又蕴藏着脱贫人口富裕后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在抉择面前,农商行应该义不容辞将脱贫重担扛在肩上,这既是国家赋予的荣耀使命,也是自身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去年的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今年3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要从精准对接脱贫攻坚多元化融资需求、大力推进贫困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助推脱贫攻坚主体作用、完善精准扶贫金融支持保障措施和持续完善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机制等五方面着手,力求将金融扶贫工作的“不精准”变为“精准”。
困难:风险共担机制不健全
当前,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机构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积极性高,但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瓶颈。针对贫困户发放的贷款基本都是小额信用贷款,贫困户属于弱势群体,到期还款较为困难,因缺乏有效担保,发放大量的扶贫贷款会累积出较大风险,银行信贷资产损失将日益增大。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农村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贷款后顾之忧,降低资产质量恶化风险,必须进一步扩大扶贫贷款担保和农业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风险分散、共担和补偿机制。
实际上,“支持贫困地区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支持贫困地区设立政府出资的融资担保机构,重点开展扶贫担保业务”和《意见》中“创新发展精准扶贫保险产品和服务,扩大贫困地区农业保险覆盖范围”的提法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但因各地情况不同,在风险分散、共担和补偿机制的落实上进度不一,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不能及时到位,担保公司担保意愿不强,农业保险覆盖面窄等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脱贫攻坚工作进程。
下一步,推进金融扶贫,农商行须明确四大重点。一是与财政、扶贫、税务等相关部门合作,用好用活担保公司、风险基金等保证担保形式,同时争取税费优惠和扶贫资金投放奖励;二是创新“三权”抵质押贷款产品,扩大抵质押物范围;三是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适合扶贫贷款的农业保险;四是加强与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扶贫再贷款和不良贷款占比差异化考核。
总之,要通过创新完善保证、抵押、质押担保方式和农业保险等风险屏障,真正将扶贫贷款风险分散到各个主体和环节,形成政银企保风险共担、财税银监共同参与的扶贫合力。
机遇:全面小康迎来发展新空间
提升信贷管理水平。农商行作为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其风险防控能力一直是发展的短板,随着粗放发展模式的难以为继和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农商行长期积累的信贷风险开始显现,扶贫贷款的大量发放必然会带来更大的信贷风险压力,因此,农商行必须全面提升信贷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以适应新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要求,并借此机会实现转型升级。同时,经济新常态下,如影随形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也始终困扰和考验着农商行,建立覆盖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当然,跨过全面风险管理这道“高墙”,农商行将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积蓄持续发展潜力。农商行支持精准扶贫,既增强了贫困群体粘度和路径依赖,也为未来发展培育了新的客户群体。可以想象,当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摆脱贫困后的城乡居民,将是农商行发展消费金融和投资理财业务的新客户。农商行要想弯道超车,步入新的发展快车道,必须做好角逐新蓝海的准备,提前布局消费金融,加快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和消费金融产品研发,结合“互联网+”思维,依托电商平台积累大量客户数据,建立风险定价模型,开展有针对性的精准营销,打造线上线下消费一体化模式。也可以与商家合作,将消费金融与商家零售的整个流程直接对接。总之,发展消费金融有利于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有利于优化客户结构,可以为农商行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
作者单位:陕西旬阳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