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银行对特殊客户群体服务意识淡薄的诟病一直不断,诸如“病人坐救护车到银行办理医保卡密码挂失”、“老人被家人用木板车拉着亲自到银行办理业务后猝死现场”等这些极端案例,让银行的服务和形象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不但让人费解,更应该让我们警醒。
在实际情况中,笔者还遇到了“存款人因服刑而无法办理相关业务”等情况,资产保全部门接受支行临柜业务问题的咨询,最多的也是诸如此类问题。因此,提高对特殊客户群体的服务质量,有效解决制度与服务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中均要求建立和实施客户身份识别制度。人民银行对银行业的相关要求中,无论从保障客户资金安全还是从存款保密或者反洗钱的角度出发,金融机构对账户管理都有明确的细化规定。诸如账户信息修改、挂失后补开等业务都需要本人办理。而中国银行业协会2009年下发《关于为严重老弱病残等特殊客户做好人性化服务的紧急通知》中又规定要根据其实际特殊情况,开设绿色通道,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在实践中,银行工作人员该如何将坚守制度与人性化服务和谐统一,此类贴心服务中又存在哪些法律风险呢?
在实际情况下,如果完全按照制度办理,会有欠缺“人性化”的嫌疑,会给客户造成一定的困难甚至是损失。但是“特事特办”却又存在诸多的法律风险:比如,如何证明存款人有特殊困难导致存款人难以行使相应的权利,代理人又如何证明其可以代表存款人行使相关权利,如何有效避免其他继承人对此项财产再次主张权利?按以往经验,一般银行会要求提供本人无法办理的证明、委托办理证明、财产分配继承公证等证明资料。那么问题来了,证明资料手续繁锁,有的还需要多家机构证明,办证明时间长,乡镇公证机关少,公证难,走司法途径过程冗繁,到最后甚至可能面临“如何证明你妈是你妈”的“疑难杂症”。此类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一直为客户所诟病,而银行对相关证明也缺乏专业鉴别知识和法律辩别能力,存在着对相关专业证明审核不准,把关不严的风险。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大力推行针对特殊群体的上门服务,直接面对有权办理业务的本人,可以有效降低相关业务的法律风险,同时提高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打造“亲民”服务品牌,更是“普惠金融”的直接表现。
一是通过走村入户,走街串巷办理业务,对于老弱病残从制度上实行“特事特办”,进行上门拜访、医院控望,走近客户、了解客户,以“背包上门”的精神赋予“优质服务”新的内涵。
二是打破业务范围的划分,人人充当上门服务的角色。打破柜员负责柜面业务,而客户经理主办贷款的划分现状,对于特殊群体推出的上门服务,必须要打破柜员和客户经理的划分,一定要做到人人都要有上门办理业务的意识,人人都要发扬“主动为客户解决困难”的精神。
三是在硬件上下功夫,大力推广移动终端,延伸柜台服务。同时对现有的业务授权、操作风险防控等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四是改革档案管理模式,改变业务档案完全以纸质媒介存在的现状,对于特殊群体的上门服务,除了收集纸质证明资料以外,还可以收集当事人的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料,作为纸质资料的补充资料,以全面审慎的态度防范“特事特办”业务中的法律风险。
作者单位:浙江余杭农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