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回路转,无锡、江阴、常熟三家在A股排队许久的农商行近期相继过会。
过会意味着IPO板上钉钉,这是整个农村金融领域的大事。不过笔者也注意到,这两天关于农商行上市的讨论中出现了一种“泼冷水”的论调。其观点大致可概括为:已经过会或准备上市的农商行高管应该对于上市有充分的预期和定位。到底上市的目的是什么?上市将可能带来什么?
持此论调者认为,一些农商行的负责人在业绩观的驱使下将上市看作个人成功的标志;许多农商行在治理和经营上仍停留在农信社水平;上市后,一切经营指标将变得透明,如果准备不足,将发生“裸泳”式的出丑或者是造假。因此,有必要泼一泼冷水。
对此,笔者认为,农商行上市意义足够深远,值得全体农信人为之骄傲。
首先,从顶层设计层面来看,农商行上市意味着政策风向完成了一次转变。
最近几年实体经济的下行,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包括互联网金融的崛起等等,都已经或者必将对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小法人机构造成很大冲击。未来几年内,确实会有一批小银行因为无法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而面临破产的可能。
过去,农信系统一直被视作地方政府自己的银行,其负责人往往以组织任命为主,在运作上也与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别。因此,出现问题由政府来担责兜底似乎也顺理成章。
但如今金融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政府兜底显然也已经不能适应成熟金融体系的要求。那么要如何处置那些或将濒临破产的地方机构?目前来看,政策层面已经下定决心要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这点从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从安邦保险控股成都农商行被监管层认可,从最近短短8天内过会三家农商行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笔者说,未来几年内在农商行领域将出现一批上市以及并购重组的案例。而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更重要的,还可以倒逼农商行进行自我完善,为下一步的农信改革探路。
我们也应该看到,而对于农商行自身而言,脱胎于农信社的农商行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正在因为受到包括品牌影响力、资本金、业务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限制而进入瓶颈期。上市的确可以帮助他们打开向上的空间,但同时,上市对于农商行未来的治理和经营水平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选择上市,无异于主动选择一场自我救赎。
同时,在现行我国发审制度下,能够过会,也足以证明江苏这几家我国最早完成改制的农商行已经符合对于企业上市的所规定的一系列严苛要求。这无疑是对走过60个年头,经过几代人努力才走到今天的农信社改革的最大肯定。
因此,与其说要泼一泼冷水,笔者倒认为应该为他们摇旗呐喊。就让这些农信改革的翘楚勇敢去闯,让他们带着全体农信人去看一看,农信社未来可以企及的高度。这难道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