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粮食价格改革将带来哪些变化,这是涉农金融机构都在关注的话题。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专注研究农业很多年,多次参与起草相关的政策文件。日前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主办的2016年“清华三农论坛”上,在谈及下一阶段粮食价格改革时他强调,新一轮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对粮农的补贴办法及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要同时达到挡住玉米替代品的进口、不再增加库存、活跃各类市场主体、不让农民吃亏的四大目标。
国内粮价倒挂之惑
为什么国内粮价持续下滑,但仍明显高于国际粮价?为什么国内粮食产量年年增产,但进口却持续增加?陈锡文总结回答说:“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农业补贴收储制度,问题根源在于国内的生产和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人民币升值,全球能源价格下跌导致的海运价格暴跌。”同时他表示,三大主粮小麦、玉米和大米,充其量在现阶段只能进口到我们给出来的关税配额,所以并不是说现在中国的粮价大幅高于国际市场,不用种那么多。
进口粮食总量为何不断增长?陈锡文认为原因在于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存在明显偏差,“供需缺口到底有多大?有关部门测算,现在每年的需求是12800亿斤,和产量来看大概差400亿斤。但问题是2015年进口了2400亿斤,原因是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存在明显偏差。”
偏差主要表现在大豆与玉米两种农产品上:国内大豆产量不断降低,而大豆恰恰是需求增长最快的,供求缺口最大;国内玉米产量急剧增长,最近15年来翻了一番,但这未必是市场需要的。近年来大量可以替代玉米的产品进口,大麦、高粱、玉米酒糟、木薯和木薯粉等这些不受进口配额影响的产品,让不少本土玉米滞留在仓库中。
国际价格低于国内也是困扰中国农业的问题之一。2012年起国际粮价暴跌,这是受到汇率、国际能源价格暴跌等多重因素影响造成的。而从2008年以来,为了弥补粮食生产成本,国家在不断提高粮食收购的最低价和临时收储价,导致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如果国家不提高粮食收购的最低价和临时收储价的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就不可能,农民收入从哪里来。”陈锡文说。
还有一些原因,从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进行汇率制度改革,2015年8月中旬以前,人民币一直保持着对美元坚挺汇率,对美元汇率上涨的态势,到8月底以前,大概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和2015年比大概上涨了28%左右。就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价格要下降28%左右。
此外,近些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的暴跌。粮食作为一个大宗作物,全球的贸易都是采取海运的方式,油价下跌导致海运价格暴跌。陈锡文算了一笔账,2008年当时从美国墨西哥湾新奥尔良这一带进口粮食运输到广州黄浦港,这一段运距,散装谷物运输,一吨的运价是135到138美元,最近是32到35美元,一吨粮食的运价便宜100多美元。所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中国粮价比国际市场要高出这么多,原因很复杂。
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农产品的价格,特别是粮食的价格,自始自终都是农业研究的核心。不解决农产品价格的问题,市场机制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农民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
粮食供给制度改革将走向何方?陈锡文透露,今年还要推进粮食供给制度方面的改革,基本的共识已经形成,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
“价格要由市场来决定,价格不再承担补贴农民的功能,所以价格和补贴分离,这个基本思路大家都已经形成共识,具体怎么向前推进,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他说,总体来看,这一轮的改革至少要实现这样四个重要的目标:一是必须“挡住进口”,这并不是说拒绝进口,而是要国内的市场价格回归到市场需求的水平,能顶住进口;二是不能增加新的库存;三是要搞活市场,实现多元化主体、多渠道流通;四是在改革过程当中维护农民的合理收益。
一些专家指出,目前农产品价格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市场定价和“价补分离”,使保护性价格尽量贴近市场价格,随行就市。目前供求失衡最严重的,价格矛盾最突出,产业链整体压力最大的就是玉米,因此下一步农产品价格改革的重点就是玉米临储价格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