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怡明
走进广东省龙门县龙城街道横田村,远远就能听见鸡叫声,惠州兴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三黄胡须鸡种鸡场坐落于此。该公司创始人刘贤荣早期深耕饲料添加剂行业,偶然机会下开始跨界养鸡行业,并成功培育出“龙须皇”这一新品种。
“我们想打造龙门三黄胡须鸡特色品牌,将美味送至千家万户。但这需要冷链物流、采购商等共同发力,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刘贤荣说。
建行惠州龙门支行对惠州兴泰进行实地走访,为其提供了2000万元授信额度,通过“供应链+农业+金融”业务模式,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支持龙门三黄胡须鸡在粤港澳大湾区站稳脚跟、打响品牌。
近年来,广东省龙门县坚持产业兴农,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米、果、鸡、蜜、茶、蔬等优势农产品。建行广东省分行着力做好县域及乡村综合金融服务,助力龙门县将土特产发展为大产业,让农民搭上增收致富快车。截至7月末,建行惠州龙门支行涉农贷款余额超12亿元,为当地精品土特产跃出“龙门”、走向全国提供金融助力。
“县域振兴贷”助可可茶香飘四溢
雨后的龙门县地派镇古洞村,茶树青青,茶香四溢,笼罩在云雾中,仙气悠然。
返乡创业的“85后”潘记祥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毕业后在县城从事竹木工艺外贸生意。2017年,回乡发展的他心里便逐渐萌生了一个想法:以前村民靠竹木种植加工谋生,这种模式成本很高,已经不挣钱了,能否有新路子发展大山经济,吸引更多青年回乡发展?
经过深思熟虑,潘记祥把目光投向了茶叶。“我们村的茶树可不一般,纯天然,不含咖啡碱。”潘记祥所说的不含咖啡碱的茶是可可茶,南昆山当地也称它为毛茶。回村后的第二年,潘记祥开始带领村民发展茶叶产业,创办惠州市潘嘉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创办初期,该公司选择引进“鸿雁”茶叶品种,同步研究龙门本地毛茶。“经过多次探寻,我们在大山深处发现了毛茶古树群,并尝试将毛茶与‘鸿雁’茶进行嫁接,以此培育毛茶种苗。”由于繁育是毛茶短板,潘记祥主动联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机构,共同合作研究扩繁技术。
“扩繁是相当漫长的工作,做研发又很烧钱。保守估计,我已经投入了六七百万元。”为了实现联农惠农,潘记祥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免费培训,统一收购茶叶。对于经济困难的村民,合作社还免费提供种苗。截至目前,已送出2万多株茶苗,茶叶种植面积达100多亩,实现每年人均增收3万多元。
除了连片茶山,潘记祥还计划打造一个集生产、仓储、体验等于一体的茶叶产业园。规模扩大的同时,购买茶苗、加工茶叶等资金压力也随之而来。建行惠州龙门支行了解情况后,及时为潘嘉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金融服务,通过“县域振兴贷”,以信用方式为该公司提供100万元信贷支持,解决涉农企业种植周期长、资金回款慢、缺少传统抵质押物的融资难题,积极助力乡村振兴。
“小米粒”串起县域振兴“大丰景”
在龙门县,飘香四溢的不只有可可茶,还有久负盛名的龙门大米。
留学归来的刘俊鹏放弃高薪待遇,选择投身水稻田。2017年,他成立了龙门县云鹏双丰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丰鱼”)。从播种到收割,从加工到包装,从销售到售后,刘俊鹏都全程参与。如今,双丰鱼已发展成为集粮食生产销售、科研创新、生产示范、农旅融合于一体的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走进该公司的加工车间,科技感扑面而来。依托智能控制系统,稻谷在这里蜕变成洁白饱满的大米,全程自动化操作,仅需一人就能监控整个流程。
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充足资金的支持。开启数字化转型后,公司在全自动大米加工及包装生产线建设上已投入超1000万元。在种植板块,公司使用无人机插秧、收割稻谷、喷洒农药,采购机械化农具的资金用量同样很大。
建行龙门支行从2020年起与双丰鱼开展合作,创立初期即为其办理2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在建行的助力下,双丰鱼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还优化了种植结构,提升了产品质量,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小米粒”正串起县域振兴“大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