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连斌 通讯员 石青
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的通江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昔日的通江,革命史诗与理论光辉融合的红色基因,历史浓郁与风格独特的文物古迹,红色与古色相互交织。如今的通江,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在红色和古色之外,增添了特色与绿色发展的无限动能。
近年来,农发行四川通江县支行探索打造出“红+古+特+绿”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产业线、生命线,助力老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十四五”以来,该支行累计投放贷款近60亿元,支持通江县一大批党政关切、人民期盼的重点项目建设,带动服务脱贫人口10余万人次。
串点成线让红色更显情怀
8月份,通江县山花顶隧道施工现场千名工人正全面赶工,诺水大道正全力攻坚,蜿蜒曲折的乡村路正多点作业……
这背后离不开农发行信贷支持。据统计,“十四五”以来,农发行通江县支行累计向通江投放农村路网类项目贷款近25亿元,支持小魏路、通洗路、诺水大道、山花顶、美丽乡村路等多条道路建设。
在红色传承的指引下,一条条宽广畅通的红色路,不仅将县域内红色景点串联成线,也让沿线居民过上了红红火火的生活。
活化利用让古色焕发活力
通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革命文物数量多,种类丰富,活化利用价值大。
为推动革命文物资源与其他资源深度融合,该支行紧跟政策导向,主动对接地方党政及文物主管部门,深挖革命文物与乡村振兴契合点,采取“红色+文物+美丽乡村”保护与利用融合发展模式,申报并获批贷款2亿元用于支持王坪乡村振兴示范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项目建设,为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注入金融活水。
同时,为支持地方做好传统古村落保护和利用,该支行组建工作组实地了解项目实施内容、资金缺口,申报授信3亿元信贷资金支持1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修缮,并辅之以打造特色产业,让静默的古物“活”起来,让尘封的历史被“看”见。
立足资源擦亮特色金字招牌
“稻穗很饱满,今年又是丰收年。”家住通江县铁佛镇河西村的张大爷站在田埂上,满脸洋溢着灿烂笑容。
河西村是该支行支持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地之一。近年来,该支行累计投放3.27亿元贷款支持通江10.0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地块零散、产出低下的“望天田”蜕变为成方连片、效益倍增的“高产田”,实现每亩粮食综合产能提高近100公斤,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000余元。
同时,该支行紧扣县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创新探索“土地+种养循环”“土地+乡村旅游”“茶叶菌菇+土地流转”等发展模式,投放产业贷款近10亿元支持通江银耳、空山黄牛、青峪猪等特色产业发展,助力县域造血功能持续增强。
点绿成金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通江高明湖是该支行8亿元信贷支持的环高明湖经济带建设项目内容之一,通过架桥、修路、绿化、埋管网等达到荒芜地治理、生态湿地建设、提升城市形象的目的。如今,走在高明湖畔,阳光洒向湖面,粼粼波光与两岸风景相映成趣。
近年来,该支行围绕打造“绿色银行”特色品牌,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从绿水青山常态化、产业发展绿色化、人居环境宜居化等方面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林业+绿色”“农地+绿色”“基建+绿色”等信贷模式,以储备林、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水利、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为重点,申报并获批绿色类贷款50余亿元,支持老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
接下来。农发行通江县支行将持续探索更具特色的振兴发展路径,为老区振兴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争取更优惠的政策,共建广领域、深层次的互惠互利的新型政银企合作关系,为通江“一县三地”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编辑 张明富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