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长灵
江西赣州,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红壤盆地,特殊的地质条件加上水土流失严重,曾经被称为“江南沙漠”。近年来,江西赣州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曾经的穷山恶水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固水土,多种树。为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兴国县率先在全国成立水土保持机构,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绿色革命”,山地植被覆盖率恢复到82.8%;宁都县除了种植灌木、乔木等生态植被外,还选择油茶、脐橙等适地时、涵养水源好、生长速度快的经济林;赣县区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草则草,新增水保林2150公顷、经果林30公顷。
“自己投资一部分,农行贷款一部分,政府配套一部分,治山治水与治穷致富相结合。”江西省铭鸿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小勇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说。
据介绍,黄小勇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原则,采取山顶带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靴的方法,建成草灌乔治理、水保监测试验、油茶经济林治理、水生植物净化等十大功能区,如今已发展成为集生态治理、科普宣传、乡村旅游、观光采摘、农耕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在当年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兴国、宁都、于都县和赣县区,曾流传“山上无树,地上无皮,河里无水,田中无肥,灶前无柴,家中无米”的顺口溜。
崩岗顾名思义就是崩塌的山岗,这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被形象地称为“生态溃疡”。赣县区19个乡镇中有12个乡镇存在崩岗侵蚀多达4138个,其中白鹭乡上塘村金钩形崩岗群连片面积达7平方公里,有崩岗2474个,是我国南方最为剧烈、集中连片最大的崩岗群。
当地政府改变过去治理措施单一、就崩岗而治崩岗的做法,通过自主经营、大户承包、公司+农户等形式,做到规模治理、集中治理、综合治理,将治理开发与落实长效机制相结合,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实现“人养山、山养人”的良性循环。目前有治理大户、农场主4户,承包崩岗果业开发1200余亩。
小路农场就是其中之一。农场主谢小路之前在广东打拼多年,后来回乡又当了几年村干部,深知崩岗治理的重要性。作为乡里承包崩岗治理“第一人”,谢小路当初平岗填土建农庄、种脐橙时,受到了家人的反对、村民的质疑。彼时,农行一次性给予贷款200万元,帮助他渡过难关。
“有了农行的资金支持,我才有今天的好日子。”谢小路说,如今小路农场有脐橙800亩、桃子100亩、李子120亩,已经成为漫山遍野绿油油、硕果累累挂枝头的“花果山”。
水土流失治理,金融从未缺席。红壤因为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在对红壤改良过程中,赣州市大力推广脐橙、油茶、茶树、杉木和马尾松等适宜于酸性土壤的经济果树。
走进兴国县龙口镇都田村的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万秀娟经营的都甜农庄就藏在青山绿水之中。“生态养殖、绿色休闲、养生度假,我们都能干。”有了农行30万元的贷款做保障,万秀娟对未来信心十足。
脐橙和油茶是赣州市水土保持的当家树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该市先后实施“山上再造”“兴果富民”战略,大力推进脐橙和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山上增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增值。截至2022年底,赣州市种植脐橙面积为175万亩,产量138万吨,品牌价值681.85亿元;油茶面积突破315万亩,产量茶油3.04万吨,综合产值超百亿元。
据介绍,针对脐橙、油茶产业发展,农行赣州分行专门研发了“金穗脐橙贷”“金穗油茶贷”,从单一支持规模种植,转向推动种植、加工、销售及休闲旅游等全产业链发展。截至目前,该分行仅个人类脐橙和油茶贷款投放累计就达191亿元,余额19.2亿元。
(通讯员谢文军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