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美丽
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惠保险既要做到“普”也要做到“惠”,强调可及性和商业可持续性,尤其要注重为弱势人群提供既可得又支付得起的服务。
近年来,我国普惠保险供给总量持续增加、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保险保障趋向多元,弱势人群保障力度加大、服务机制逐渐优化,总体来看,供给质效不断提升,切实改善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保险保障和服务水平。
今年以来,随着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我国普惠保险的发展也呈现出新气象和新特点,各类普惠型保险产品加速迭代升级及创新。
以“惠民保”,即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为例。日前发布的《2023年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知识图谱》显示,仅今年1月1日至11月15日,各地就推出新增产品27款,迭代产品139款。
“惠民保”自推出以来,一直因低门槛、低保费、高保额备受消费者青睐。今年为进一步吸引客户,上海、深圳、南宁、成都等多地“惠民保”相继在原有基础上对投保范围、免赔额、保障责任、增值服务等进行升级调整,进一步延伸服务广度和深度,推动“惠民保”更惠民。
记者注意到,与去年相比,“沪惠保2023版”在产品保障方面推出优化免赔额、特药再增新种类、全新权益参保可享的“一优一增一享”保障升级方案。值得一提的是,为让高端医疗技术普惠更多患者,“沪惠保2023版”更新了海外特殊药品和CAR-T治疗药品的适应症。
作为“深圳重疾险”升级版,今年新推出的“深圳惠民保”有五大保障升级点,包括拓展了医保目录内保障内容,升级了住院自费保障,提高门诊合规自费药的保障,新增罕见病保障待遇,纳入“港澳药械通”特色保障。
除“惠民保”外,今年以来,上海、重庆、天津等地还“上新”了被业界称为家财险版“惠民保”的城市定制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如“沪家保”“蓉家保”等。这也是保险业助力城市治理、维系社会安全的又一创新探索。
据记者了解,10月16日,天津首款专属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津门惠家保”也正式上线。“津门惠家保”旨在通过打造民生领域普惠金融新模式,转移住房风险,保障市民利益,化解社会风险。
虽然得益于各方努力,各类普惠型保险迎来快速发展,但在采访中记者也注意到,普惠保险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持续盈利性不足、政府优惠政策作用发挥有限等诸多痛点,新的一年需要进一步从经营模式、产品设计、差异化服务等方面着手,不断提升“普”与“惠”的保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