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萌
信托上半年业绩好得让人意外。据未经审计半年度财报统计,2021年上半年,61家信托公司净利润总额逾340亿元,同比增速约12%。对比而言,2020年全年信托业净利润同比下滑近20%。
表面上看,在“两压一降”的严监管下,上半年明显收紧的信托业务、放缓的产品规模似乎并未对业绩造成冲击。实际上,上半年的业绩更多的是反映去年同期乃至更早之前的项目业务情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虽未能充分反映出当前信托的真实写照,但对于再次走向转型历史关口的信托业而言,笔者认为,半年度业绩呈现的以下三个现象或许能给转型提供一些思路。
其一,行业集中度提高,头部信托公司净利润占比过半。据统计,上半年排名前10的信托公司净利润已超过61家总额的50%。虽“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在金融业已不是新鲜事,但对于转型期的信托业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好信号。传统的信托业务主要集中于地产、政信等特定领域,拥挤的赛道叠加高度雷同的业务模式,难免使头部公司过度消耗传统业务的生命周期。作为信托业的“门面”,头部公司更应及早走出去,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发展创新业务、推出“能打”的产品线,与券商、基金等资管机构一较高下,在大资管时代闯出新天地。
其二,“不务主业”信托公司暗藏隐忧。转型没有捷径,发力主营信托业务,是信托业转型的基本路线。从业绩来看,上半年增速明显的公司基本都依靠信托业务实现逆袭。但也有这样一类公司,由于早期投资参股多家金融机构,每年坐享可观投资回报。相较而言,发展信托业务动力不足,一直不温不火。过于依赖别人极易导致自身业绩的被动。今年上半年,已有个别信托公司因投资收益巨减而业绩骤降,“舒适区”已并不舒服。拥有长期稳定资金流,这使此类公司在信托业务开展中具有强大优势,更应及早转型,化被动为主动。
其三,尾部梯队频现昔日先行者。从上半年业绩来看,排名后10的公司中,多半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旅”,反而是曾长年居于中上游甚至是第一梯队的强者。究其原因,基本都是过于追求业绩埋下大量风险“爆雷”所致。信托业正在由粗放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金融本质是风险管理,把控风险是转型的第一要义,牢固树立“风控不是短板而是底板”思维,才能让转型走得更稳更好。
信托业“转型”并非“转向”,也绝非完全摒弃传统信托业务。在符合监管要求下,相对成熟的传统信托业务更应创新探索、寻求突破。信托业也应吸取此前历次整顿经验,放平对业绩导向的心态,提高对风险的理解,适时调整前进节奏,给“后进者”留有更多的向前空间,这样才能使转型之路走得更宽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