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九游会·J9 > 金融机构 > 保险 > 正文

年内人身险产品经历三次更替 三大类型保险“变天”

2021-12-09 00:12  来源:证券日报 冷翠华

    本报记者 冷翠华

    或下架产品,或宣布将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目前,互联网人身险正上演停售潮。事实上,今年以来,人身险产品经历了三次更替。第一次是2月1日之前的重疾险停售以及在此之后的新定义重疾险上市;第二次是5月1日之前的短期健康险停售以及此后的上新;第三次即目前正在进行的互联网人身险产品停售,预计将持续至12月30日,之后将有符合新规的产品上市。整体上看,这三次人身险产品更替潮,主要都是受政策影响。

    从市场表现来看,这三次产品更替潮都呈现共同特点:新政大限前一段时期保费冲高,新政正式实施后回落。业内人士认为,规范市场销售行为等政策会短期冲击市场,有利于行业持续稳定发展,不过部分业务提高了经营门槛,可能对一些经营主体造成重大影响,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展望2022年,受访的业内人士认为,人身险行业恐难短期扭转局势,低迷态势还将持续。

    重疾险保费持续下降

    持续走红了十来年的重疾险今年遇到了大难题:随着新旧定义产品的更替,其销售陷入更加低迷的态势。

    根据银保监会规定,从今年2月1日起,保险公司只能销售基于《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开发的成人重大疾病保险产品(业界称之为新定义重疾险)。

    在该新规实施前,旧定义重疾险销售量猛增,消费者加速“上车”。据知情人士向记者介绍,今年1月份,部分险企的新单标准保费同比大增40%,个别公司甚至增长了70%,但过度营销也透支了市场,新规正式实施后,重疾险客户储备基本从零开始,加上市场接受新定义产品也需要时间,此后保费一路走低,全年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也呈高开低走之势。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和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对记者表示,从过去多年重疾险的理赔趋势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来看,重疾险定义的更新是必要的,产品更加科学,也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今后的重疾险发展之路应当如何走?一家大型人身险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重疾险产品必须进一步聚焦保障,提高保障杠杆,进行产品责任的模块化组合。同时,重疾险还必须与健康管理业务相融合,通过组合拳突破销售难题。”

    中再寿险相关负责人认为,重疾险要实现突围需要从产品的功能化创新切入,实现渠道改革和产品改革的互相配合。真正地从需求出发,以此为基础革新开发适应渠道的高价值产品。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在重疾险自身功能杂糅、人身险产品不断创新、监管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重疾险占健康险的比重将持续下降,而功能性更强的医疗险、护理险等占比将持续上升。

    长期医疗险发力

    短期健康险尤其是以百万医疗险为代表的短期医疗险,可谓近年健康险市场的明星产品。其低门槛、高保障的特点快速获得消费者青睐,部分产品“保证续保”的承诺更是直击消费者痛点,短期医疗险的快速走红也吸引险企纷纷涉足,但非理性竞争、短险长做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1月11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开发的短期健康保险产品中包含续保责任的,应当在保险条款中明确表述为“不保证续保”条款。同时,保险公司不得在短期健康保险产品条款、宣传材料中使用“自动续保”“承诺续保”“终身限额”等易与长期健康保险混淆的词句。通知要求,5月1日前不符合要求的产品须停止销售。

    受该政策影响,4月底短期健康险迎来一大波停售潮,此后保险公司根据监管要求重新推出新的健康险产品。不过,5月份之后健康险保费出现明显下滑。

    财产险公司只能经营短期健康险业务,从今年其各月度保费收入变化,也可以看出该政策的影响。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财险公司各月度健康险保费收入分别为235亿元、160亿元、287亿元、101亿元、83亿元、136亿元、95亿元、66亿元、56亿元以及18亿元。不难看出,5月份以后的健康险月均保费明显低于前4个月。5月份健康险受政策短期影响环比下降17.8%。此后,7月份到10月份,健康险保费一路下滑,除了受上述通知带来的产品更替影响,也与监管机构持续严监管、进行互联网保险整治有关。例如,北京银保监局8月底对北京地区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进行专项整治,要求相关险企和中介机构全面停止“首月1元”“1元升级”“免费赠险”等诱导或误导性营销内容。

    朱俊生认为,短期健康险不得保证续保,对财产险公司的冲击更大,因为财产险公司只能经营一年期以下的短期健康险。根据健康险的国际经验,短期健康险是可以保证续保或承诺续保的。建议允许短期健康险可承诺续保,允许保险公司调整费率。

    互联网人身险格局重塑

    近年来,互联网人身险快速发展,2020年累计实现规模保费2110.8亿元,同比增长13.6%,远高于人身险整体保费7.5%的增速。

    10月22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人身险公司经营互联网保险必须满足多方面条件,尤其是经营长期互联网保险产品需要在偿付能力等多方面满足“高阶要求”。

    “从今年引发三次产品更替潮的政策来看,互联网人身险新规对保险公司的影响可能最大。”朱俊生表示,个别主要依赖互联网渠道发展的中小险企,可能面临发展中的重大挑战。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报告,2020年,有61家人身险公司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其中40家保费同比上涨,民生保险和信泰人寿的增幅最大。弘康人寿互联网规模保费排名第十位。受上述新政影响,目前,信泰人寿已经宣布明年1月1日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弘康人寿多款产品须下架。

    此外,富邦财险、三峡人寿等多家险企近日宣布将从2022年1月1日起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何时重启还是一个未知数。同时,互联网保险产品正陆续停售。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有的中小险企以互联网经营为特色,也是业务主渠道,在该领域打造了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产品,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而暂停互联网业务或者大幅调整,将对其业务产生较大冲击,甚至可能存在现金流风险。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部分互联网人身险产品极致的性价比已经成为险企难以承受之重,潜在经营风险较大,有必要对险企的偿付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以防范风险。

    互联网人身险的经营门槛提高了,中小险企所受影响更大,业务开拓何去何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保险系教授郭振华认为,银保渠道可能是一个方向。近期,银保监会下发的《人身保险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银保产品在一对一深度合作下,险企可以派驻人员“驻点销售”,这也被认为暂停了11年的银行驻点销售有可能重启,银保渠道可能成为互联网渠道门槛抬高之后中小险企拓展业务的另一个重要出口。

    整体来看,今年人身险市场属于监管新政较多、市场发展较为艰难的一年。展望2022年,业内人士并不是十分乐观。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认为,当前行业遇到的挑战并非短期因素所致,而是行业多年粗放式发展模式累计问题的集中暴露。这一状况短期难以扭转,因此,预计明年的人身险市场还将延续今年的态势。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也持相似观点,他表示,人身险公司的风险出清需要较长时间。

九游会·J9 - 中国官方网站 |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