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旋即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上周正式启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碳交易规模。截至7月2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439.68万吨,累计成交额2.26亿元。
这样的交易体量,仅覆盖了首批2000多家电力控排企业。作为首批纳入交易主体的企业,它们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蕴含巨大交易体量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可期的发展机遇。
在“双碳”目标下,如何打造碳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成为商业银行参与碳市场交易、发展低碳绿色金融必须思考的课题。
兴业研究首席绿色金融分析师钱立华认为,目前,金融机构尚不能直接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但可以通过碳金融基础服务和碳抵押融资等碳融资服务来支持碳市场的发展。其中,碳资产抵押融资等碳融资服务,是指企业将自身拥有的碳配额或未来碳资产收益作为抵押资产,商业银行为其提供贷款,从而盘活企业碳资产。
对于碳排放权市场的启动,7月中旬,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碳排放权的价值逐渐显现,碳排放权将来作为一个很有效的抵质押品,可为银行扩大融资提供重要的质押基础。
“碳排放权将逐步成为可流通的具备金融属性的特殊产品,碳金融将迎来巨大发展。”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孟早明告诉记者,商业银行应提早布局,依托专业碳评估机构,做好碳资产的评估,为开展碳资产抵押融资等业务做好准备。
从此前试点实践看,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市场进行较多尝试的是提供碳资产抵押或质押融资。在试点中,建设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等机构均推出了碳排放权抵押贷款等产品。
碳排放权配额兼具商品和金融双重属性,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参与。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刚启动之际,多家商业银行就已经跃跃欲试准备在碳金融市场大展拳脚。
邮储银行表示,下一步将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为契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金融资源投向。
兴业银行早在2007年就涉足碳金融。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当日,兴业银行哈尔滨分行、杭州分行分别为黑龙江省某热电联产企业、浙江省某环保能源公司提供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2000万元、1000万元。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交易+做市”为抓手,以“碳权+碳汇”为标的,有效服务全国碳市场,助力碳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开发碳排放配额履约、交易、增值等创新碳金融产品。
钱立华认为,除了传统的融资服务,当金融机构被纳入后,不仅可以直接参与二级市场的交易、开展做市交易,还可以作为第三方机构,为客户提供碳信托、碳托管、碳拆借、碳理财、碳咨询等碳资产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