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两会报道组 施露
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港湾董事长徐士龙接受了《证券日报》记者采访,徐士龙表示:“今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广大民营企业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力军。”
徐士龙表示,正是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上海港湾从一家国内基建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家具有全球视野的上市公司。
作为一家在走出去过程中取得一定成就的民营上市企业,徐士龙发现,民营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是部分民营企业主动融入当地社会程度不够。当前部分企业与当地合作不够紧密,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共赢机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其次,部分民营企业对于“走出去”缺乏整体战略规划。部分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时,缺乏对相关国家和地区行业政策、法律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了解,结果有的项目决策匆忙、上马急促。
另外,民营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化经营人才和经验。当前我国熟悉市场经营、投资并购、风险管理、涉外法律、跨文化沟通和国际谈判等业务的人才相对比较匮乏,结构性缺员较为突出,还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单一技术国际领先,但配套技术、经济承受能力等缺陷明显。
对于这些问题,徐士龙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是以大基建为抓手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当地民生工程;二是搭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站式服务平台;三是着力‘一带一路’综合人才队伍建设。
具体到行动上,徐士龙表示,民营企业在基建方面有着丰富的技术经验储备。我国要完善“一带一路”基建项目库建设,在信息披露、商贸谈判、项目审批、融资借贷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承接大基建提供更多支持。
“一带一路”服务平台除发布政策和资讯外,还要着力提升引导与服务功能。一方面,政府要牵头国内外有关企业制定“一带一路”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也要加大人才引进。同时,国家要关注培育在海外有绿色技术并已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这些“链主”民营企业的带动能力,推动“抱团出海”,形成强大合力。
(编辑 李波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