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两会报道组 刘琪
国际社会一直将金融知识教育视作提升国民重要生存技能、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信心的重要基石。世界各国对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开展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达成了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三个初步共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原行长杨小平认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指导,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从金融消费者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统筹推进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基本制度。而金融消费者教育作为一种预防性保护措施,是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框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
今年两会,杨小平就带来了关于制定和实施《中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的相关建议。他认为,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并落实我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将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升国民的金融综合素养,助力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健、健康、有序发展。
杨小平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尽快推动制定《中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落实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为尽快与国际先进做法接轨,建议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在2013年5月份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研究制定的《中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草稿)》基础上,根据国际金融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内金融消费者的现实情况,不断充实完善草稿内容、多方论证征集意见,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送审稿)》,按照立法程序,尽快由全国人大通过,形成正式的国家战略。
二是,从战略具体落实层面,应建立多方合作的国民金融知识教育工作机制。开展国民金融知识教育,需要包括人民银行、教育、财政、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合作。建议建立由教育部牵头,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部门共同参与的国民金融教育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国民金融知识教育的具体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组织设计课程内容和编写教材,培养金融教育师资,确保教育经费落实。
三是,持续做好国民金融知识教育的调查和评估。开展调查和评估是确保国民金融教育战略制定落实和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和基础工作。建议由人民银行联合教育部建立学校金融知识教育的定期调查评估机制,定期对学生的金融知识水平开展调查,跟踪评估金融知识教育效果,及时总结经验和发现不足,实现国民金融素养持续提升的最终目标。
四是,科学设计针对不同人群的金融知识课程和读本。为增强金融知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开展国民金融知识教育时,应针对不同年龄人群设计侧重点不同的金融知识课程和读本,特别是对青少年的金融知识教育。
(编辑 白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