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寇佳丽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近日,山西省、山东省、江西省、安徽省、重庆市等多地部署工作,进一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例如,11月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官网发布的消息显示,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设施农业总产值达到5500亿元,设施种植、设施畜牧、设施渔业产量占比分别达到60%、88%、82%,机械化率分别达到60%、65%、58%。到2030年,全省设施农业总产值达到6600亿元,设施种植、设施畜牧、设施渔业产量占比进一步提高,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绿色低碳转型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多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主动作为,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障能源安全,也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践行“双碳”目标。
多领域协同推进
为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多地新一轮举措更加注重规划先行、多领域协同推进,在考虑地区实际的基础上,将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目标融入农业、建筑业、电力行业等诸多领域,深入挖掘各行各业潜力,探索更加集约高效的发展方式。
“绿色低碳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多领域协同推进的做法能很好地照顾到碳排放的不同重点领域,避免顾此失彼,也能在既有框架下更平稳地推动不同产业转型升级。”周茂华分析称。
一些地方还将绿色低碳发展与具体项目建设结合起来,以典型案例发挥引领作用。例如,9月份,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发布了《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关于开展2024年度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征集活动的通知》;10月18日,《重庆市2024年度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公示名单)》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官网正式发布。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表示,典型案例往往包含一系列成功经验,可以通过树立典范的方式将这些经验推广出去,为更多企业和行业提供借鉴,展示绿色低碳发展优越性的同时吸引更多经营主体参与进来。
此外,地方相关部门在部署绿色低碳发展工作时,也十分注重强化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畅通、扩大融资渠道,为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提供更多低成本精准支持。
补齐短板增强合力
绿色金融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力量。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产品或服务,绿色金融将资金引导至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生产生活领域。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6月末,碳减排支持工具余额5478亿元,累计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1.1万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余额为2194亿元;绿色贷款余额34.8万亿元,同比增长28.5%;绿色债券累计发行3.71万亿元,其中绿色金融债累计发行1.54万亿元,为金融机构投放绿色信贷提供稳定资金来源。
不过,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仍存发展短板。“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种类相对较少,碳市场的流动性和对相关投资的引领性仍待提高,监管与评估机制不够完善,可持续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强化绿色金融支持,政策端已行动起来。10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实施保障四个方面提出19项重点举措。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表示,为更好贯彻落实《意见》等增量政策,后续,相关部门应制定更具体的实施细则和配套举措,同时强化对金融机构和企业绿色金融活动的监管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地方层面也应结合实际情况,遵循《意见》指引制定更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在各地有效落实。此外,建议各地加大对各类绿色金融政策的宣传、培训力度,提高金融机构、企业等各方面对绿色金融的认知,增强合力,为工作的全面开展打好基础。”田惠敏表示。
(编辑 屈珂薇)
12:24 | 上交所与三大石油石化集团联合举办... |
12:22 | 复洁环保增资控股普霖科技 节能装... |
11:09 | 主业回暖副业成长 湘佳股份拟分派... |
11:03 | 光伏制造新标发布 金科环境助力光... |
10:42 | 平安养老险董事长甘为民:20年来公... |
10:39 | 今年前三季度小微企业享受税费减免... |
10:35 | 第三届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官高峰论... |
10:32 | 中国平安乡村振兴调研暨“百场助农... |
09:25 | 陆金所控股:任命朱培卿等担任董事 |
09:20 | 中国人保举办巨灾保险论坛暨巨灾风... |
00:05 | 东方电缆:海陆业务齐头并进频获大... |
00:05 | 多公司闲置土地被收储 持续盘活存...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