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琪
见习记者 张芗逸
央行日前发布的2023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10.1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的7.5万亿元,增长35%。
从2009年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始至今,该业务的增长是人民币国际化有序推进的一个缩影。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今年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保持稳健发展,表明人民币国际化业务得到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的认可。这主要得益于我国鼓励和支持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以及我国持续稳定的货币政策。此外,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主动推动与中国开展本币结算也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今年以来,提升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化程度的新举措接连出台。比如,1月份,商务部、央行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以进一步便利跨境贸易投资人民币使用,更好满足外经贸企业交易结算、投融资、风险管理等需求。5月份,央行、外汇局决定在北京、广东、深圳开展试点,优化升级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政策。
在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央行今年在巴西等国新设了人民币清算行,进一步优化人民币海外清算网络,同时继续开发和完善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CIPS)。
据央行宏观审慎管理局局长李斌在央行2023年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CIPS首次实现持续为境内外客户提供跨境支付清算服务,更好满足了在“境内是假期、境外是工作日”的情况下市场机构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需求。
谈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接下来的发力点,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是,逐步实现国际贸易投资的清算结算再扩展,包括推动我国央行与更多央行或货币当局建立清算安排、扩大货币互换规模、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RCEP等国际合作;二是,充分利用数字人民币等新技术,助力人民币跨境结算和人民币国际化;三是,加强对于全口径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和监督能力,有序推动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四是,大力建设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包括香港离岸市场的完善和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开放创新。
(编辑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