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红
2023年7月13日至14日,由高工机器人、高工智能汽车、高工咨询主办的2023(第六届)高工机器人集成商大会在苏州日航酒店2楼姑苏厅隆重举行。大会同期,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联合梅卡曼德机器人、康士达、知象光电、奥比中光四大参编单位重磅发布《2023机器视觉产业发展蓝皮书》。
机器视觉系统中的“大脑”
从机器视觉的产业链来看,上游主要有光源、镜头、工业相机、工控机、图像处理软件等机器视觉组件设备的提供商。
在机器视觉的上游,机器视觉工控机作为视觉系统中的“大脑”,随着工控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工控机的应用也能够为视觉系统的运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机器视觉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中,视觉工控机市场规模也与机器视觉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GGII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视觉工控机市场规模约为23.71亿元,同比2021年增长12.62%,GGII预计,至2027年我国视觉工控机市场规模将超过65亿元。
从参与者来看,机器视觉领域的工控机主要由台系厂商研华科技、凌华科技为主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产厂商入局工控机领域,其中,以康士达为代表的工控机厂商,在工控机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研发功底。
康士达从事控制器板卡的研发设计,有15年以上的设计经验,其核心产品包括Q6AMV-A控制器、U11MV控制器、E68MV控制器、U11MSK整机、Q6AMVB款等,在视觉工控机的细分市场占有率约20%以上。
3D视觉需求与日俱增
目前,2D视觉正在向3D视觉进行延伸。随着智能制造的不断深入,面对复杂的物件辨识和尺寸量度任务,以及人机互动所需要的复杂互动,2D视觉在精度和距离测量方面均出现部分技术局限,市场对3D视觉的需求开始与日俱增。
3D视觉技术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填补2D视觉的应用空白,并且可以更好地满足对于高精度定位、抓取、检测等场景的需求。
3D视觉感知行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由早期的工业级成功向消费级拓展,且应用领域仍在不断拓宽,行业经历了起步、初级发展时期,即将迎来快速增长时期。目前已在生物识别、机器人、消费电子、工业三维测量、汽车应用等多个领域实现了推广应用。
根据GGII统计,2022年中国公共服务机器人产量10.24万台,同比增长30.61%,预计未来几年复合增速超27%,到2026年产量有望达到27万台。
从3D视觉传感器参与者来看,主要有奥比中光、英特尔、索尼、英飞凌、银牛微电子等,其中,2022年奥比中光在中国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市占率超过70%。
国产化进程螺旋式上升
从机器视觉产业链看,自下而上的国产化替代开始提速,从视觉应用集成到相机、光源、镜头、工控机、软件再到图像传感器、视觉芯片等环节,国产化进程不断深入。
从数据上看,2022年中国市场机器视觉各大核心部件的国产化份额均已超过70%,其中光源国产化率超过90%,镜头国产化率80%左右,2D相机国产化率超过70%,3D相机国产化率超过60%,视觉软件国产化率超过40%。2022年中国3D视觉市场增速接近60%,众多国产厂商开始崭露头角。
从内外资竞争角度看,2D视觉领域外资具备较强的先发优势,国产2D视觉的发展进程可以总结为国产化替代的过程。相比之下,3D视觉内外资起步差距并不大,只是技术路线与应用领域有所差异,外资3D厂商更多应用于检测领域,国产3D厂商更多应用定位引导领域。
GGII判断,在3D定位引导领域,国产3D视觉厂商优势已经持续巩固,未来有望引领行业发展;在3D检测领域,外资品牌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国产处于追赶状态,预计未来五年国产品牌份额有望超过外资品牌份额。
从产品来看,目前在中国的机器视觉核心组件设备大多来自国外企业,如高端镜头、高端CCD和CMOS、智能相机、高速图像处理软件等。国内企业集中在生产光源、图像软件和机器视觉集成系统方面。
未来,国产化仍然是机器视觉产业发展的主旋律,产业成长空间巨大。对于国产机器视觉企业来说,除了要把握产业政策红利带来的国产替代机会,还需逐步向高端国产替代发展。
(编辑 李波)
23:40 | 金沃股份发布股权激励计划 提出连... |
23:40 | 电广传媒董事长王艳忠:新文旅模式... |
23:40 | 乐道汽车总裁:抢占15万元至20万元... |
23:40 | 隆基绿能将与金阳新能源等合作生产... |
23:40 | 8月份在华销量几近“腰斩” 宝马正... |
23:40 | 分布式光伏市场火热 相关上市公司... |
23:40 | 2024云栖大会展现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
23:40 | 半导体领域并购持续升温 有利于产... |
23:40 | 十部影片官宣定档国庆假期 下半年... |
23:40 |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 |
23:39 | “提前还房贷”引关注 调降存量房... |
23:39 | 年内中小基金公司密集增资 九泰基...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