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循着支持实体经济的主线,走出了一条在改革、创新、开放推动下的大发展之路。
看改革路径明晰——中国债券市场改革频出,开放大局不断翻开新篇章。
看创新潮水奔涌——在基础品种实现全覆盖之后,绿色、扶贫、乡村振兴、“双创”等专项债券相继涌现,产品创新精准服务于实体经济重点与薄弱环节。
看发展大势磅礴——从2012年不及30万亿元,到至今逾139万亿元规模,中国债券市场已化身为直接融资的中流砥柱,更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主阵地。
中国金融市场过去十年发展中,债券市场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奔流着服务实体经济的“活水”,中国债券市场的深刻变革,是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变化的观照,更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组成。
展望未来,中国债券市场高水平发展和深层次对外开放,必将释放更大活力。
促改革稳增长:
十年之间中国债券市场开新篇
自2016年起,我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债券市场。截至2022年5月末,我国债券市场总规模达139万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末增长了4.3倍,稳居世界第二。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规模为32万亿元人民币,是仅次于信贷的实体经济融资第二大渠道。
高盛中国经济研究团队表示,经济再平衡影响了中国的金融结构,债券和股票市场相对于银行贷款在经济体中的重要性有所上升。这些力量推动了过去十年中国国内债市的增长,未来可能继续发挥主要推动作用。
市场体量实现飞跃的同时,债券品种也呼应着实体需求与时代大势,创新不断——近几年,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小微企业债券、绿色债券、扶贫债券、“一带一路”债券等品种相继问世,成为化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推动绿色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力支撑。
市场投资者结构日益多元、层次愈发丰富,也是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已形成了以场外市场为主、场外市场与场内市场并存的市场格局。随着基金、保险、证券公司以及非金融企业愈发活跃地参与债券市场交易,商业银行不再独自“扛起”市场信用风险。
扩大直接融资、服务实体经济是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内在逻辑。“过去10年,在通胀温和、利率下行的形势下,债券筹资的实际成本下降,发行债券成为市场主体比较青睐的筹资方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院长王晋斌表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各种融资工具创新增多,银行信贷资金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已从2002年的91.9%下降至2021年的63.6%,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模式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
中国债券市场还有更大活力亟待释放。高盛全球投资研究部亚洲信贷策略研究主管何建勋认为,降低对银行贷款融资的高度依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通过债市融资的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债券和债务融资工具市场有显著的增长空间。
制度日臻完善:
中国信用债市场历经风雨走向成熟
信用债市场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和法制建设,是贯穿十年债市发展的一大主线。
2012年,国务院部署人民银行牵头成立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各部门加强协作配合,统一了债券市场信息披露、违约处置和信用评级等基本规则,建立起债券市场统一执法机制。
十年后,从品种创新到规则优化,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改革举措频出、统一之势愈加明显。2021年,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的债券市场;而按照“一套制度规则、一个债券市场”的原则,人民银行、证监会、外汇局近期联合发布公告,统筹同步推动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一系列改革举措,指向明确——通过理顺多个市场、改善分散格局,以更大程度地便利投资者入市,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融资。
在我国债券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也曾有“阵痛”。2014年,我国债券市场首只公募债“11超日债”违约,债券市场刚性兑付就此打破。此后,又发生多起信用债违约事件,引来市场关注。
债券违约风险释放是市场建设中难以避免的现象,符合市场发展客观规律。而且,相对于中国庞大的债券市场存量而言,违约债券的数量与规模,可谓沧海一粟。一位债基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2014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逐年增多、违约企业范围有所扩大,其中绝大部分违约都是市场风险的正常释放。
与之相对应,市场化、法治化的违约风险处置机制也在逐步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近期在《中国金融》撰文称,2014年债券市场打破刚性兑付逐渐常态化以来,人民银行会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等部门持续加强相关机制建设,推动建立司法、行政、自律相结合的债券违约处置框架。市场化、法治化的违约处置方式不断丰富,司法救济渠道逐渐畅通。人民银行、国资委、证监会共同建立中央和地方层面国企债券违约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加大监管合力和风险防控针对性。
历经风雨的信用债市场,伴随着开放加码、制度完善,被寄予了更多想象空间。“中国在加大境外投资者参与国内信用债市场方面大有可为。”何建勋表示,考虑到目前境内境外债券市场在投资者保护、差异化评级、市场流动性、违约处置机制等重要领域仍存在差异,预计外资将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参与国内信用债市场。
蹄疾步稳:
中国债券市场更高水平开放仍在进行时
规模超139万亿元的债券市场,已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主阵地。
中国债券市场已走过约20年开放历程。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打开“新空间”,引入境外投资者,融入全球金融市场。外资流入中国债市随之打开新天地:银行间市场“境外成员”蜂拥而至,境外“活水”持续涌向人民币债市,中国与全球债券市场的联通步步深入。
自“债券通”开通以来,境外机构持债规模年均增速达34.7%。“熊猫债”发行规模持续提升,截至今年5月,中国债券市场“熊猫债”累计发行金额约5800亿元。截至2022年5月末,进入银行间市场的境外机构有1038家,覆盖了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债券市场影响力也在显著提升。2018年以来,我国境内债券市场已先后被纳入彭博巴克莱、摩根大通、富时罗素三大国际债券指数,成为中国债市对外开放的关键里程碑。此外,标普、惠誉等外资评级机构先后入市展业。债券市场各个领域、各层面境外机构参与程度均得到明显提升,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国债券市场的“海纳百川”,源于一系列开放性制度推陈出新。2015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开放进入深化阶段,包括引入更多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放松业务限制、取消投资额度管理、简化汇兑手续等。
2016年2月则是债市全面开放的起点。彼时,人民银行发文,允许各类金融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现券交易以及基于套期保值需求的债券远期等交易,并取消额度限制。
随后,开放的步子更大、力度更强:2016年5月,银行间市场结算代理人服务境外机构实施细则发布;2017年7月,“债券通”落地,率先启动的“北向通”为境外中小投资者补充了间接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投资的途径;2020年5月,人民银行、外汇局联合宣布取消QFII投资收益汇出时间和比例的限制,进一步打消海外投资者对资金“易进难出”的顾虑……
2021年以来,债券市场高质量双向开放渐入佳境。2021年9月24日,债券通“南向通”正式开通,“债券通”实现了双向通车。2021年10月27日,国务院决定将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市场获得的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政策延长至2025年年末……
债券市场开放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体系完善过程。“推进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是我国构建市场化、开放型金融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潘功胜表示,多年来,债券市场坚持渐进可控、平衡效率与安全的开放原则,注重顶层设计与统筹安排,取得了长足进步。
开放新空间静待打开。高盛近日表示,规模更大、流动性更高的境内债市将为外国央行多元化外储提供更丰富的可投资资产。2015年至2025年,中国国内债市外资流入规模将达1万亿美元。
22:48 | 金融监管总局: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 |
22:47 | 金融监管总局:做好续贷工作 提高... |
22:45 | 中基协:截至8月底公募基金资产净... |
21:48 | 清越科技首次回购14.49万股公司股... |
21:46 | 深交所火速响应推动并购重组新规落... |
21:36 | 首旅酒店:聘任董事孙坚为总经理 |
21:36 | 迈为股份持续深耕光伏行业 全球布... |
21:35 | 欧陆通:2024年半年度权益分派每10... |
21:35 | 科信技术:董事会换届选举 |
21:34 | 首旅酒店:聘任董事霍岩为常务副总... |
21:34 | 证监会深化并购重组改革 促进北交... |
21:33 | 中孚信息:拟变更会计师事务所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