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萌
“2022年1月份至7月份,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24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折合650.6亿美元,同比增长3.6%)。”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8月18日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其中,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23.8亿美元,同比增长24.5%;流向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等领域的投资均呈增长态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8.7亿美元,同比增长5.1%,占同期总额的18.2%。
“从结构上看,各关键领域都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同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增速要高于总体。”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得益于我国不断推动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鼓励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改善外贸自由化和便利化、主动开展多元化贸易投资合作等举措,我国继续在协作共赢的基础上,为全球经济不断开拓新的增长点。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拉长时间维度来看,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呈现出规模和占比双双走高的趋势,表明双方的投资合作正不断深化。
明明分析称,我国对外投资结构进一步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包括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等领域的投资均保持增长态势。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数据来看,2008年,我国对外投资以采矿业、批发零售、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为主。到了2020年,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等行业的投资存量占比大幅提升,显示出我国对外投资向着高技术领域发展。
束珏婷介绍,前7个月,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302.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新签合同额7417.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41.4亿美元,新签合同额572.7亿美元,分别占同期总额的54.3%和50.4%。
付一夫认为,为帮助企业“走出去”,需不断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引导企业顺应国际投资规则和标准,规范经营行为,并积极构建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的海外供给保障体系。
展望后期,明明认为,在国内企业自身实力增强、各项政策为企业“走出去”助力等背景下,预计三季度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速。预计后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有望保持一定增速。同时,RCEP框架下,成员国之间的投资便利也有望带动国内对于东南亚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
(编辑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