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在全国各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
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2021年GDP为12.4万亿元,同比增长8%。经济的稳健增长,离不开背后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2021年末,广东银保监局辖内(不含深圳,下同)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14.1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投向实体经济的贷款余额同比大幅增长15.2%。
以外向型经济著称的广东,人财物跨境流动频繁,金融活动活跃,金融监管的任务艰巨。在金融监管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有效调动资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并维护地方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广东交出了优秀的答卷。近日,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广东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该局在金融监管上领先全国的探索与实践,可成为了解广东金融业的一扇窗口。
主动创新优化服务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经济工作的定调。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课题上,广东银行业保险业将如何助力广东省稳住经济大盘?
广东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局将继续引领辖内银行业保险业主动创新,优化服务,以金融力量支持广东制造业、外贸等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稳步发展。
广东是“制造业强省”“外贸强省”。在支持制造业方面,广东银保监局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广东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推动复工复产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知》等文件,引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
截至2021年末,广东辖内制造业贷款余额1.70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8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5269.64亿元、653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9%、70.76%。
稳外贸方面,广东银保监局定期分析广东外贸形势变化,引导支持机构助力外贸企业抗击疫情渡过难关。该局制定推进稳外贸工作机制方案,实现外贸金融服务质量线上化监测。该局还密切跟进新一轮银行业保险业对外开放措施落地情况,就扩大港澳开放积极建言献策。
2021年,广东外贸企业各项贷款余额首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1.26%,“加易贷”“贸融易”等融资产品规模同比分别增长46.7%和136.6%;保险机构承保外贸企业数量同比大幅增加57.4%,提供风险保障3.3万亿元。
广东是民营企业发达的大省。2020年,广东银保监局在《关于推动广东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到,银行保险机构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同等条件下民企和国企的贷款利率和贷款条件保持一致。
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民营企业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广东银保监局在严守风险底线的同时加强对银行保险机构的正向引导,指导辖内银行机构持续加大民营企业融资纾困帮扶力度,民营企业贷款规模稳步增长。
截至2021年末,辖内民营企业贷款余额4.7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超过6000亿元,贷款户数256.6万户;新发放企业类贷款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60%。2021年,广东辖内银行法人机构积极落实支小再贷款政策,降低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达各项贷款2倍,新发放贷款利率较去年下降0.3个百分点。
2022年,广东银保监局将继续增强金融服务普惠性,加强小微、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不断完善多层次保险保障体系,引导保险创新服务民营企业。
金融业为助力广东经济大盘企稳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21年末,广东辖内投向实体经济贷款余额同比大幅增长15.2%,保险业提供风险保障875万亿元。保险资金在粤累计投资金额突破1.5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7.44%。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要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之下进行湾区建设,此举是开世界未有之先例。
广东是大湾区主场,广东银保监局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对接三地监管交流,围绕粤港澳三地居民的实际金融需求着力创新,开辟出融合发展的新气象。
广东银保监局积极推动“跨境理财通”试点落地,成为全国实施个人资本项下可兑换的重要实践。这一过程中,粤港澳金融监管部门密切协作,发布试点实施细则,确保业务平稳有序开展,截至2021年末,“跨境理财通”业务办理资金汇划共4.86亿元,参与投资者2.2万人,超九成来自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等地。
跨境保单的服务欠缺,一直是三地保险消费者的痛点。在中国银保监会指导下,广东银保监局牵头会同深圳银保监局和港澳金融监管部门召开多轮座谈,研究起草筹建方案,紧锣密鼓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争取尽快将保险服务中心建设相关事项纳入CEPA框架,推动落地。未来保险服务中心设立后,将为合法持有港澳保单的粤港澳大湾区居民提供更为便利化的理赔、续保、退保等售后服务,促进三地保险业务进一步互联互通。
支持跨境车险创新方面,广东首创“三地保单一地购买”。2021年,辖内保险机构承保港澳跨境机动车辆2.04万辆。推进跨境车险“等效先认”并做好落地准备工作,未来将由“一地投保保两地”向“一张保单保两地”创新发展。
此外,广东银保监局还支持开发创新型跨境医疗险,牵头完成对跨境医疗保险产品创新项目的整体框架设计,将医疗保障范围扩大至港澳。截至2021年末,辖内保险机构累计为粤港澳三地居民提供跨境医疗保障金额超600亿元。
广东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也是粤港澳三地融合互通的重大战略。未来,该局将积极落实中央要求,主动对接湾区所需,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探路智慧监管
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撰文表示,“金融监管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不足……监管科技水平不高,与金融科技高速发展的趋势相比,监管工具和手段难以满足实际需要。高素质监管人才较为缺乏,资金和技术等资源保障亟待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十分薄弱。”
这真实反映了金融监管当下的技术掣肘。随着金融和科技高度融合,线上交易占比日益提高,对监管技术与时俱进的要求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地方银保监局内部也面临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改革需求。
多重因素叠加疫情影响,推动了广东银保监局做出“智慧监管”的尝试。
据介绍,广东银保监局的智慧监管系统,部分依托银保监会的系统,部分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广东实际自己研发的监管系统。比如“大数据风险预警系统”、“区块链数据共享平台”和“准入备案管理系统”,都是广东局自行研发。
“大数据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对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数据关联查询,实现高效快捷的跨行资金追踪、监管数据分析。2021年针对经营用途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问题,该局运用“大数据风险预警系统”追踪分析经营性贷款等信贷资金,筛查疑点数据,经核实存在问题的贷款近400笔、问题金额3600余万元。大数据技术工具极大提升了监管对违规问题的精准打击能力。
“区块链数据共享平台”,以及该局正在研究的联邦学习数据共享平台,是金融行业探索安全可信的跨企业跨部门数据共享渠道。利用联邦学习技术,参与各方无需共享数据,仅加密交换模型参数实现联合建模,在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前提下,达到数据产权保护和数据价值挖掘共享的“双目标”,以此推动行业整体数据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推进智慧监管的过程中,广东银保监局也碰到过信息孤岛、数据质量、系统性能局限等问题。该局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加强多方联动,支持银行业保险业运用前沿技术促进行业创新,积极研究“智慧监管”实践图谱,稳步推进数字化转型项目的落地应用,以科技赋能,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提供金融支持。
智慧监管系统,对于“放管服”也有巨大促进。广东省金融机构主体多元,业务形态丰富,监管事项数量多、责任重。2021年1月,广东银保监局上线了准入备案管理系统(湾区试用版),实现备案全流程电子化、全天候运行,标志着大湾区银行保险机构和高管准入备案工作迈入线上办理新时代。
监管工作线上化,折射出广东银保监局对“放管服”理念的积极落实。近年来,广东银保监局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监管服务,提升监管效能。在银保监会的政策支持下,广东银保监局按照“放权项目由少至多”“辐射范围由点及面”的路径,先将自贸区内部分准入事项由审批制改为报告制或备案制,再逐步增加放权事项,直至全面取消粤港澳大湾区内地8市(不含深圳)银行支行及以下机构、保险支公司及以下机构及其高管的主要准入事项事前审批,实行事后报告或备案制。自2020年10月简政放权政策发布至2021年末,该局已累计优化8市银行保险机构行政许可事项超3600项,取得良好成效。
为确保“放管结合”,在推进简政放权过程中,机构按照该局的要求,先行制定了内部配套管理制度,加强对所涉准入条件审核把关,做好统筹规划,避免粗放管理,切实承担起机构发展和选人用人主体责任。广东银保监局通过政策宣讲、事后抽查、走访约谈、监管通报等形式加强监管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政策实施一周年后,该局组织开展了相关评估工作。评估显示,该局的简政放权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事中事后监管水平,改革政策落地实现了“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为探索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贡献了“广东经验”。
如今,“智慧监管”是广东银保监局标签之一。广东银保监局用数字化、信息化方式提升监管质效,尝试主动、包容和前瞻性的监管,引起了政府、监管同行和学界关注,让外界看到了金融监管形态的丰富性,为完善现代监管体系做出了广东贡献。
金融向善支持共同富裕
好的金融,能让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广东银保监局出台《推动广东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金融回归本源,引领金融向善。
2018年以来,广东银行业保险业在惠及民生的项目上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体现了“为民监管、惠民金融”理念。
比如,在广东银保监局的研究和推动下,我国首个区域性重疾表——“粤港澳大湾区产品专属”重疾表出炉。此表对于大湾区保险业发展意义重大。在该局指导下,辖内推出全国首个大湾区专属重疾险产品,截至2021年末,辖内保险机构已承保8.63万人次,保障金额近300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产品专属”重疾表启用后,部分公司大湾区版重疾险较其全国版价格降低10%以上,打破了同一产品全国统一定价的局面。部分保险公司以大湾区专属发生率中较为高发的重大疾病为产品创新点,大湾区特色病种最高可额外赔付100%基本保额。也有部分公司借鉴港澳产品经验,特定病种保额提高、特定年龄保额提高等成为主流,弥补了内地重疾产品相对香港产品无法进行保额分红的弱点。
在城市补充养老保险扩面上,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在广东辖内20个地市全面铺开,2021年承保人数合计1204万人,以人均124元的保费,人均增加风险保障超过200万元,真正实现“低保费、高保额、宽门槛”的普惠性。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广东银保监局将聚焦普惠金融,强化民生服务保障,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创新服务社会治理,规范业务开展,确保项目普惠性质,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匹配群众多样需求,引领行业开创服务广东民生发展新路子,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双碳工作摘得多个“首单”
2021年,全国银行业首个“零碳网点”在广东设立,这是广东金融机构在网点运行层面对于打造碳中和“样板间”的尝试。
“双碳”工作是国家重大决策,在“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下,各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施策,鼓励主动作为、率先达峰。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据了解,广东银保监局已经指导机构将客户碳表现作为授信的重要参考因素,围绕减污、降碳、增绿三个方面,完善绿色服务体系,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在广东银保监局的指导下,广东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银行保险机构创设全国首家零碳网点、气候支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分(支)行、绿色金融科技实验室、绿色保险创新实验室等专营机构,持续提升绿色专业服务能力,目前辖内共有绿色专营机构/部门近20个。该局还指导银行机构建立绿色信贷经营制度,落实财务资源等向绿色金融业务倾斜,设立“绿色通道”提高绿色信贷审批效率,成立绿色金融服务领导小组等。
在该局的指导下,辖内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模式,开发基于各类环境权益、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污水处理收费权、特许经营权、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的创新融资产品,满足企业绿色发展的融资需求,如落地贷款利率挂钩控排企业碳排放、碳排放权质押、公益林生态补偿贷款、光伏贷、排污权质押等业务。
广东还大力推广绿色保险产品,创新试点“绿色产品食安心责任保险”“绿色农保+”“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心追溯保险”“蔬菜降雨气象指数保险”“药品置换责任保险”“林业碳汇价格保险”等新型绿色保险产品。
过去一年,广东摘得多个绿色金融项目的“首单”。比如,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积极参与碳金融产品创新,通过投承联动,支持全国首单碳中和绿色ABN(资产支持票据)、粤港澳大湾区首笔碳中和债落地,支持低碳产业项目融资。发挥保险资金周期长的优势,直接为绿色产业输血融资。8家法人机构累计发行198亿元绿色金融债,全面支持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领域。
截至2021年末,广东辖内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1.03万亿元,同比增长40.92%,首次突破万亿大关。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重点项目信贷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87.88%、43.43%和65.63%。
广东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碳达峰、碳中和关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绿色金融发挥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当前,广东省特别是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该局将指导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以投融资结构“绿色调整”促行业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推动实体经济和社会的绿色转型。
23:40 | 金沃股份发布股权激励计划 提出连... |
23:40 | 电广传媒董事长王艳忠:新文旅模式... |
23:40 | 乐道汽车总裁:抢占15万元至20万元... |
23:40 | 隆基绿能将与金阳新能源等合作生产... |
23:40 | 8月份在华销量几近“腰斩” 宝马正... |
23:40 | 分布式光伏市场火热 相关上市公司... |
23:40 | 2024云栖大会展现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
23:40 | 半导体领域并购持续升温 有利于产... |
23:40 | 十部影片官宣定档国庆假期 下半年... |
23:40 |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 |
23:39 | “提前还房贷”引关注 调降存量房... |
23:39 | 年内中小基金公司密集增资 九泰基...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