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包兴安 见习记者 杨洁
近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公开发布。10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负责人就《规划纲要》答记者问。
规划司负责人表示,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基础条件和面临的机遇挑战,《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和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为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指明了方向。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实现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同时,还提出双城引领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基础设施联通水平大幅提升、现代经济体系初步形成、改革开放成果更加丰硕、生态宜居水平大幅提高等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以及城镇化率、铁路网总规模、科技研发投入强度、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等量化指标。
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至关重要。规划司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成渝地区高端要素和产业加速集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不断壮大,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为进一步夯实成渝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规划纲要》提出,要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为契机,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强化机制创新,优化、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化重大产业布局,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整合优化重大产业平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布局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拓展数字化应用,全面提升数字安全水平,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三是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制造业延伸服务链条、发展服务环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商贸物流发展水平,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四是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拓展农产品市场。
上述规划司负责人同时表示,创新能力是成渝地区发展的关键动力。成渝地区在西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但创新链产业链协同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偏弱。为培育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源泉,有力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一是聚焦战略性产品开发,布局建设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批科教基础设施,建设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二是优化创新空间布局,统筹创新要素资源,瞄准新兴产业设立高端研发机构,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和中国(绵阳)科技城。三是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四是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大力吸引创新人才,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健全创新激励政策体系。
(编辑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