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业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北京在金融监管、资产管理、征信评级、支付清算、金融信息、标准制定等领域已聚集了900多家法人机构,居全国首位;北京的金融资产总量超过170万亿元,超过全国金融资产的一半。
近期,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开幕,金融服务专题展作为服贸会八大专题展之一,全面展示金融领域改革开放成果。本届服贸会上,北京证券交易所宣布成立。北交所如何能实现差异竞争并形成规模优势?北交所在首都金融业被赋予什么意义?北京金融业“十四五”规划将推动哪些政策出台?
在服贸会期间,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王颖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介绍了首都金融业的发展情况。她向记者介绍,目前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正在高标准编制北京市金融业“十四五”规划,推动出台绿色金融、科创金融、支持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措施。
王颖透露,在即将公布的北京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北京将绿色发展示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是副中心的重点和亮点,通过在副中心积极打造一批绿色金融的交流平台,落地一批绿色金融机构和项目,构建国际绿色金融示范先行区。
绿色金融:建设绿色金融国际中心
《21世纪》:去年,中国向世界作出庄严的承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30·60目标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绿色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请您介绍北京市绿色金融发展情况。
王颖:北京的绿色金融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截至今年6月末,北京市绿色信贷余额1.27万亿元,同比增长9.78%。北京地区非金融企业(含央企)全市场发行绿色债券948.27亿元,较去年同期(127.14亿元)增长6.5倍,占全国发行总量一半,居全国首位,其中,发行“碳中和债”规模达763.3亿元。碳市场建设方面,截至6月末,北京碳市场各类碳排放权产品累计成交6874.6万吨,成交额19.74亿元,成交均价稳居全国第一。2019年国务院批复的《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中就已明确:“支持北京建设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
《21世纪》:首都绿色金融发展迅速,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是如何开展探索和实践的?
王颖:目前,北京市把绿色金融作为“两区”建设全产业链开放四个重点领域之一,正加快绿色金融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进程。
一是推进绿色金融制度创新。北京市正在积极申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同步谋划实施细则,充分做好政策和项目储备。
二是推进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创新。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在加紧推进绿色项目库和气候投融资平台建设,研究强化绿色资产交易、环境信息披露等功能,积极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北京绿色交易所。
三是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创新。北京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七个试点城市之一,试点开展近八年来,碳市场各类碳排放权产品成交均价稳居全国第一。同时,积极承建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助力碳市场改革创新。
四是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支持工商银行规范探索开展跨境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8月30日,由工行牵头的境内商业银行首单绿色汽车分期资产支持证券正式通过人民银行审批,即将面向全球投资者发行。同时,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作用持续增强。
五是推进绿色金融组织创新。积极推动筹建国际性市场化碳金融机构。大力吸引绿色基金ESG机构等在京聚集,中美绿色基金管理公司、北京北创绿色低碳科技基金等先后在京落地。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城市副中心成立,引领国内高端智库。
六是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创新。搭建“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中英绿色科技创新与投资中心等绿色金融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绿色金融国际论坛、中国资管行业ESG投资高峰论坛、中金“碳中和2060”论坛、金融支持绿色科技年会等相继在京举办。
七是推进绿色金融标准创新。7月,北京绿色交易所牵头起草的《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由人民银行作为我国首批绿色金融行业标准正式发布。9月4日,北京万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万得ESG评级和中国A股ESG指数成果,为海内外资管机构提供ESG投资的中国标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和腾讯金融研究院等机构联合研究的首个ESG基金评价体系正式发布。
八是推进绿色金融布局创新。城市副中心是北京的重要一翼,“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是副中心的生态布局,我们积极引导绿色金融资源在副中心加速聚集,打造绿色金融国际交流平台,助力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和绿色金融先导承载区。
《21世纪》:“十四五”时期,北京将建设绿色金融国际中心,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体将从哪些方面发力?
王颖:下一步,北京将巩固和提升绿色金融领域优势,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和功能布局。
在规划布局方面,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将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为先导承载地和示范先行区。
在组织培育方面,推动筹建国际性市场化碳金融机构,落地一批以绿色金融为特色业务的金融机构和组织,引入更多责任投资机构。
在基础设施方面,高水平建设北京绿色交易所,建设全国自愿减排(CCER)等碳交易中心,助力全国碳市场创新。
在产品和标准方面,创新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提升绿色债券中心功能,参与制定和应用绿色金融标准,推动与国际接轨。
在国际合作方面,常态化搭建绿色金融国际论坛、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金融支持绿色科技年会等交流平台,发挥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会议机制作用,推动发出气候友好银行北京倡议,深入参与绿色金融全球治理。
通过这些努力,推动金融更好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加快建设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
科创金融:打造金融科技创新中心
《21世纪》:北京未来将如何建设好金融科技,并发挥好金融科技的作用?
王颖:近年来,北京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方面成果丰硕,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排名中持续保持领先,在毕马威发布的中国领先金融科技企业100强中占据29席,全国最多。
一是加强体系化推动。发挥市级统筹、区级联动的机制作用,在产业培育、企业服务、项目落地、政策配套、监管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金科新区加快建设,打造金融科技创新和专业服务示范高地。同步推进副中心智能金融、丰台数字金融、房山金融安全等金融科技业态发展,本市“一核多点、特色发展”的生态格局基本形成,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是加强创新性引领。服务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建设,人民银行“监管沙盒”累计3批22个项目完成公示,已服务市场主体的创新应用在稳企业保就业、推动复工复产、优化首都营商环境、推动数字化转型、实施普惠金融、夯实金融安全基础等方面成效明显。推动证监会率先在京启动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已审核23个项目待公示。围绕冬奥会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进数字人民币全场景试点,举办“数字王府井冰雪购物节”“京彩奋斗者数字嘉年华”试点活动,推进交通出行、餐饮住宿、购物消费、旅游观光、医疗卫生、通信服务、票务娱乐等领域试点建设,累计覆盖用户587万人,应用场景34万个。
三是加强前沿性攻关。面向风险管理、资产定价、开放银行等金融场景需求,指导金融科技研究院、智源研究院、微芯研究院联合开展课题合作、协同研发、集成攻关。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支持华控清交、矩阵元等公司布局隐私计算技术,探索金融数据流通安全机制;依托“长安链”搭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推进企业金融电子身份共识认证;调动一批学术带头人、独角兽、隐形冠军企业科技力量,推动人工智能、5G、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与金融场景融合应用。
四是加强平台化合作。配合人民银行制定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组建方案,推动在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落地国家金融科技检测认证中心、金标院、金融网关等重要基础设施,在朝阳、石景山落地人民银行金融信创实验室。推动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丰台设立国家数字金融检测中心。
打造国家金融科技标准策源地,承接国家级金融科技创新服务标准化试点,上半年发布行业标准3项,在研29项,推进绿色金融科技标准创制,主动融入国际标准研制体系。推出“京彩工程”金融科技系列品牌活动,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市政协经济委等合作,开展加速营、会客厅、首席架构师微课堂、路演大赛等活动,促进场景对接和孵化加速。
下一步,北京将紧盯技术发展趋势,持续完善服务管理机制,围绕数字经济、基础研发、场景应用、标准创制、人才引培、机构落地、监管创新、开放生态等领域持续发力,构建完善高开放性、高容忍度、高风控能力的金融科技发展生态体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心。
紧抓“两区”建设: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21世纪》:近期,北京证券交易所宣布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对北京有何重要意义,在贯彻落实方面,北京又有何具体考虑?
王颖:证券交易所是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发展迈出关键一步,是首都金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在提升首都金融国际影响力、优化首都金融业结构、促进首都金融高质量发展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市金融监管局将以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为契机,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推进金融改革创新,为北京证券交易所后续建设发展提供服务保障。目前,北京证券交易所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配合做好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的各项准备工作,争取尽早投入运营,打造以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为特色的证券交易所。同时将加强北京证券交易所与各区域性股权市场、私募股权份额转让平台等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形成支持创新创业的耐心资本、长期资本的形成机制。
《21世纪》:在北京“两区”建设中,金融领域是分量最重的部分,请问目前进展如何?
王颖:“两区”方案获批以来,北京作为全国唯一同时建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贸区的城市,成为金融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在“两区”建设中,金融领域是分量最重的部分,推出102条政策措施,截至目前,已落地81项,落地率79.41%,多个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落地一批标志性中外资金融机构。一年来,落地中外金融机构68家,外资金融机构17家,其中包括首家外商独资保险资管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持牌支付公司;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全国第5家资产管理公司等等。
二是创设一批创新性金融市场平台。设立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平台、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北京绿色交易所等金融市场平台,打造全国首个基于互联网的涉企信用信息征信平台——京津冀征信链,积极探索私募股权、大数据、自愿碳减排等交易模式,为全球创新要素流动提供新型功能载体。
三是推出一批首创性跨境金融服务和产品。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本外币账户合一试点等政策率先在京“破冰”;外债便利化改革试点额度提高至1000万美元,QDLP额度增至100亿美元,均为全国最高;率先落地对外承包工程类优质诚信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便利化试点;实施贸易外汇和资本项目收支便利化试点,业务金额突破770亿美元等。
四是形成一批引领性金融科技项目。北京版“监管沙盒”累计发布3批22个项目;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首批23个项目已经启动。围绕冬奥会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开展数字人民币全场景应用试点,对数字人民币使用开展了最广泛最深度的压力测试。聚焦强化金融科技基础力量,国家金融科技检测认证中心和国家金融标准化研究院在京成立,已经具备了创制和输出引领国际的金融科技标准的基本能力。
五是实施一批示范性金融业营商环境政策。实施国际证券期货类执业资格认可机制,境外证券期货专业人才在京从业可施行特别程序,豁免法律以外的其他考试,大大提升了高端境外金融人才在京从业便利度。进一步深化金融业“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21世纪》:如何构建首都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安全基础设施?
王颖:一是完善金融法治。3月18日,北京金融法院挂牌成立,高起点、高标准发挥金融审判职能作用,加大对首都金融改革创新的司法服务和保障。7月1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首都金融法治环境不断完善。
二是构建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高效的地方金融监管和监管执法队伍建设,修订“7+4”类地方金融组织行业监管办法,加强现场检查和科技赋能,促进行业合规发展。
三是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推动金融机构加强风险提示和信息披露,持续开展“蜜蜂计划”“百千万宣教工程”等品牌活动,提高金融消费者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辨别能力。
四是布局金融安全基础设施。设立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与监管创新联合实验室,大力推动监管科技应用与落地,有效探索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实施路径与监管领域的改革与创新。
00:53 | 名创优品拟变更为永辉超市第一大股... |
00:53 | 华清清科:让技术硬实力成为发展引... |
00:53 | 公司零距离·新经济 新动能 | 实探... |
00:53 | 对外担保总额超1000亿元 万科积极... |
00:53 | 9月内154家科创板公司获机构密集调... |
00:53 | 上市公司路演新声 | 直击电力行业... |
00:53 | 上市公司路演新声 | 深交所集中路... |
00:53 | 8月份光伏新增装机同比微增 行业竞... |
00:53 | 风电装机快速增长 中国风电企业拓... |
00:53 | “零钱组合”理财产品迎调整 多家... |
00:53 | 六家国有大行核心一级资本将“增厚... |
00:53 | 壮大买方机构力量 价值投资正当时 ...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