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至9月2日,据企查查数据统计,长三角三省一市新增注册122956家,新增吊注销25648家,其中上市公司均为0家。174家企业从长三角迁出,226家企业迁入长三角,401家企业在长三角内部出现流动情况。
具体来看,企业迁出长三角数最多的城市为浙江杭州,共计40个企业迁出;从外地迁入长三角企业数最多的城市是江苏南京,共计35个企业迁入。
统计企业在长三角内部的流动情况,企业迁入最多城市为浙江杭州,共计44个企业迁入;迁出城市最多的为浙江杭州,共计53个企业迁出。
《上海市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生效
9月1日,《上海市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生效。《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到2025年,推动上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进一步提高,着力形成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制度框架体系。同时,着力强化目标引领、制度供给、精准服务、统筹推进,聚焦经济、生活、治理重点领域高频急难问题,立足于全方位激发各类主体的转型活力和动力,提出全面激发经济数字化创新活力、全面提升生活数字化服务能力、全面提高治理数字化管理效能、数字化转型建设多元化参与、系统全面的数字化转型保障5方面共27项政策制度和保障措施。
此外,上海市将支持数字经济民营企业总部,鼓励外资企业在沪设立数字经济功能型总部、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要聚焦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高能级市场主体,加快推动新生代互联网企业发展,打造数字经济上海品牌。
在统一支付模式方面,上海市交通委已会同申通集团、久事集团、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等,共同推进公交乘车码、地铁乘车码、“随申码”的三码整合工作,计划于国庆前后实现“随申码”在上海市内部分地面公交、轮渡线路的试点应用,并力争于年底,通过白名单邀请的形式,实现公交乘车码、“随申码”在磁悬浮及9条具备实时通信条件的地铁线路“两进两出”闸机开展试点。
智能网联汽车的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是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面。截至目前,上海共有开放测试道路数253条、总里程567.23公里,已实现低风险、一般风险、较高风险和高风险道路全覆盖,逐步由点、线形成片状测试区域,测试应用场景超过5000个。
未来,上海将在重点区域分阶段分批次开放一批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创新形成“全车型、全出行链、全风险类别、全测试环节和融合新基建基础设施”的“四全一融合”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布局。据介绍,嘉定逐步全域开放自动驾驶测试的时间表为三年。
上海未来三年将疏通新材料“研试产用”链
据上海市经信委,一项事关未来上海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规划——《夯实基础推动本市先进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已于近日正式印发。
根据行动计划,上海要通过三年努力把上海新材料产业规模做到3000亿元,产值占原材料工业总产值45%以上,并推出100项重点示范应用,培育3到5家50亿级行业龙头企业,20家10亿级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和50家高成长性创新企业。届时,上海将基本构建起创新能力突出、产业能级显著、示范应用加快、产业生态完善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部分行业领域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整体优势。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表示,未来三年上海要疏通新材料“研试产用”链条,切实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和效率。同时,瞄准产业高端,着力推进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领域关键材料攻关突破,巩固提升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先进材料整体优势。
在备受关注的产业集群打造上,行动计划提出,要依托上海化工区为核心的杭州湾北岸、宝山特种金属材料基地两大区域,打造化工新材料和先进金属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依托“超能新材料”“碳谷绿湾”“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专区”等新材料特色园区,强化特色产业招商,加快形成上中下游融合发展的先进材料产业链;依托氢能港、大飞机“一谷一园”等特色园区,形成汽车及航空轻量化材料、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用先进陶瓷和人工晶体等百亿级产业集群。
江苏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全国居首
据江苏省知识产权局获悉,目前江苏省累计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已达159家、优势企业487家,示范优势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近日,江苏省四个案例入选最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典型案例”,占全国的10%。
此次入选的案例分别为:宝时得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专利导航和专利布局如何融入技术研发”、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高价值专利培育实施与运营”、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的“专利许可谈判纪实”、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的“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工程机械知识产权管理创新体系建设”。这些典型案例充分彰显了知识产权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向全国范围转发推广。
近年来,江苏省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创新管理方式和工作模式,指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和实施,着力增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综合能力明显增强,知识产权强企成为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主力军。
南京入选全国首批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
8月30日,商务部网站公布了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名单,全国共有30个城市(区)入选,南京榜上有名。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为目标,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今年5月,商务部等12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计划在“十四五”时期,在全国选择条件成熟的城市开展便民生活圈试点。
根据《南京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方案》,南京市计划从2021年起,按照“两年试点、三年推广”的工作要求,建立市、区、街道联动机制,到2022年底,全市新建或改造完成2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到2025年底,新建或改造完成8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并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做法。
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将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南京市商业网点规划》修编,突出“便民”与“宜居”相统一原则,明确便民生活圈的商业网点规模、布局、业态结构和服务功能,打造服务保障民生、推动便利消费的重要平台载体。
在业态配置方面,“便民生活圈”将优先配齐菜市场、便利店、生鲜超市、早餐店等生活保障类业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餐饮、运动健身、新式书店、教育培训、老年康护、幼儿托管等品质提升类业态,促进商文旅体融合,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鼓励各类社区商业网点采取“一点多用”“一店多能”方式,提供多样化便民服务,弥补空间不足带来的社区商业短板。
浙江省出台计划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
近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了《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下称《计划》)。《计划》提出,浙江将在“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上双向发力,到2025年基本建成新时代文化高地、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样板地,为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经验”。
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的建成,《计划》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版。首先在硬件设施上升级:每个市要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馆和美术馆,实现“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村有农村文化礼堂”的全覆盖。
《计划》还关注基层文艺队伍建设,要求推进乡村文艺团队“三团三社”(合唱团、民乐团、艺术团、文学社、摄影社、书画社)建设,到“十四五”末,“三团三社”数量从如今的3万余支增加到4万支。同时,开展文化示范户和乡村文化能人培育,提升乡村文化的造血功能。
《计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浙江将实施促进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努力成为旅游富民的省域范例。到2025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达19%,农村居民的旅游收入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13%以上。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不仅要协调城乡均衡,还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将地区人均文化和旅游总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2.1以下。为此,省文化和旅游厅等6部门此前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山区26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山区26县旅游总产出、游客总人次年均分别增长5%以上。
在提升旅游品质的同时,还要丰富旅游业态。浙江争取把舟山、宁波等市列入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协调国际、国内邮轮线路延伸至浙江十大海岛公园和滨海景区景点,将邮轮游与海岛游相结合,积极探索海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旅游转化路径。
全国住房保障工作座谈会在杭州召开
9月2日,全国住房保障工作座谈会在杭州召开。会议座谈了解了各地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进展情况,并对各地做好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议指出,要提高对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重要性的认识,认清住房保障工作的新使命主要是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新方式是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新目标是确立起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政策制度。
会议明确,要把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作为“十四五”住房建设工作重点,确保政策落地见效,推动建立“两多一并”制度。
此前,杭州在提升住房保障水平上不断闯新路、开新局,始终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坚决扛起城市主体责任,多项工作处于全国前列,逐步形成广覆盖、分层次、多元化的具有杭州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
截至目前,杭州市公租房累计保障家庭21.99万户,全市公租房保有量达7.3万套,公租房保障覆盖率达3.47%,共发放公租房货币补贴约10万户。
下一步,杭州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着力在推进我市保障性租赁住房落地、加快建立联合审批机制和房源筹集等方面下功夫,抓紧成立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领导小组,完成摸底调查、出台实施方案,并建立市、区领导小组项目认定机制和项目建设多部门联审机制,确保“十四五”期间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套数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30%以上,争取在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上率先突破,为住房保障工作提供更多“杭州经验”。
国内首个量子计算产业园将在合肥开建
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8月31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合肥蓝科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在合肥打造国内首个量子计算产业园。
据悉,量子科技是安徽省“十四五”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本源量子是安徽省量子计算领域龙头企业,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位于全国前列。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研制出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可交付使用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源以及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量子计算机测控一体机、国内首个搭载超导体真实量子计算机的量子计算云平台等。
据介绍,量子计算产业园一期项目的量子计算研发大楼包含封装车间、测试加工实验室、软件研发中心等。二期、三期计划建设量子计算超导量子芯片+半导体量子芯片中试线、量子芯片研发与制造中心、量子计算科普教育与工程实践中心、量子计算产业研究院、应用研发基地等,引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量子计算生态产业链。
园区建成后,预计引进量子计算上下游企业60家,带动就业岗位2000个,将带动量子计算产业集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对打造安徽省量子产业生态圈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省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
8月27日,安徽省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成立。
安徽省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托中国(安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成立,主要负责我省范围内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接受安徽省司法厅、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安徽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依法调解知识产权纠纷,防止矛盾激化;通过开展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引导当事人双方依法解决纠纷;总结知识产权纠纷规律性问题,向知识产权行政部门提出严格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和建议,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知识产权调解工作情况。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工作,今年7月,会同安徽省高院、安徽省司法厅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省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成立,进一步完善了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对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社会共治模式、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下一步,安徽省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将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人民调解便捷、快速、低成本等特点,为知识产权权利人提供知识产权纠纷快速解决渠道,提高维权效率,营造鼓励创新、推进成果转化的良好营商环境,同时带动市级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快速发展。
00:53 | 名创优品拟变更为永辉超市第一大股... |
00:53 | 华清清科:让技术硬实力成为发展引... |
00:53 | 公司零距离·新经济 新动能 | 实探... |
00:53 | 对外担保总额超1000亿元 万科积极... |
00:53 | 9月内154家科创板公司获机构密集调... |
00:53 | 上市公司路演新声 | 直击电力行业... |
00:53 | 上市公司路演新声 | 深交所集中路... |
00:53 | 8月份光伏新增装机同比微增 行业竞... |
00:53 | 风电装机快速增长 中国风电企业拓... |
00:53 | “零钱组合”理财产品迎调整 多家... |
00:53 | 六家国有大行核心一级资本将“增厚... |
00:53 | 壮大买方机构力量 价值投资正当时 ...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