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江聃
2021年已经过半,近期主要经济数据相继发布,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弹性。与此同时,经济需要持续发力的方向也逐渐清晰。数据表明经济修复的不平衡性仍然突出,下一步应着力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宏观政策应乘势而上。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开足马力恢复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上半年经济发展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与宏观政策精准发力密不可分。从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制造业投资明显向好,同时即便受到局部疫情扰动,消费也呈现了超预期改善的态势。
但也要看到,时至今日,经济修复的不平衡性仍然突出。首先,“供给强、需求弱”的格局并未改变。其次,经济修复的不平衡还体现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和不同企业主体之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抬升企业成本,尤其是产业链中下游的中小企业,议价能力不强,陷入上游涨价、下游难提价的困境。因此,统筹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经济运行,要注重推动经济修复更加平衡,在关键点上发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增强内生动力首先要抓住提振制造业投资这个“牛鼻子”。虽然制造业投资明显向好,但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自2月以来持续回落。稳定企业长期预期,不仅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聚焦支持实体经济,综合施策缓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也要针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和市场主体需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
增强内生动力也要促进消费复苏,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这需要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
增强内生动力还要以改革开放的有力举措更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6月末,根据统计局的基本单位名录库统计,法人单位数首次突破3000万个,同比增长16.6%。宏观政策要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给中小微企业更多的成长空间。同时,要加强公正监管,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让中小微企业在公平竞争中有更多选择和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