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九游会·J9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中国疫苗领跑:全球7款新冠疫苗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最快四季度揭晓

2020-08-19 09:47  来源:华夏时报

    8月11日,俄罗斯高调宣布全球第一款新冠疫苗已获得国内卫生部许可并注册,该疫苗命名为“卫星V”,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当日透露,自己的女儿已经接种了这种疫苗,他还表示,疫苗已通过必要检验,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功能,稳定生成抗体。

    此消息一经公布,引起轩然大波,学界质疑“卫星V”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为这款疫苗不仅跳过了Ⅲ期临床试验直接获批,就连Ⅰ/Ⅱ期临床试验也仅纳入了76名受试者,且尚未公开发表任何临床试验数据。

    疫苗专家陶黎纳(疫苗与科学)则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卫星V”跳过Ⅲ期临床直接注册上市,主要会降低疫苗有效性的把握度,对于安全性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在目前的紧急状态下,在我看来是可以接受。”

    实际上,全球多款疫苗的研发进度均快于俄罗斯的“卫星V”,只不过它们都在进行严谨的Ⅲ期临床试验。根据世卫组织及国内公布的最新数据,全球已有7款疫苗进入Ⅲ期临床,其中4款来自中国,1款来自美国,1款来自英国,还有1款由德国生物公司BioNTech和美国辉瑞制药合作研发。

    中国新冠疫苗何时问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可能将在第四季度出炉,尽管有疫情严重国家“紧急接种”,但以中国现在的防控态势,可以不要太过焦虑,拭目以待疫苗Ⅲ期临床研究结果。

    中国“第一梯队”领跑,年产能超5亿剂

    疫苗的临床试验共分为三期,Ⅰ期人数较少,重点考察疫苗的安全性,并确定安全剂量;Ⅱ期人数稍多,重点考察疫苗能否顺利诱导出抗体;Ⅲ期临床试验是疫苗上市前的“最后一关”,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要确定疫苗真正的预防效果。

    目前,中国4款进入Ⅲ期临床的疫苗分别是:1款腺病毒载体疫苗(Ad5-nCoV),由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下称“康希诺”)与军事科学院陈薇团队合作研发;3款灭活疫苗,分别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以下合称“中国生物”)、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科兴中维”)参与研发。

    中国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与俄罗斯的“卫星V”属于同一技术路线。不过,无论从临床试验的时间、规模、数据来看,都比俄罗斯目前披露的要严谨太多。

    中国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于今年3月进入Ⅰ期临床,共招募108名受试者,4月进入Ⅱ期临床,共招募508名受试者。两次临床试验的数据均发表于顶级学术期刊《柳叶刀》上,结果显示,在接种28天内,疫苗不仅能在大部分受试者体内产生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而且能诱导发生细胞免疫,这意味疫苗能提供“双重保护”。

    另外3款灭活疫苗的Ⅲ期临床试验则要更早一些。7月中旬,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2款疫苗在阿联酋启动Ⅲ期临床,预计纳入1.5万名受试者;7月21日,科兴中维的疫苗在巴西启动Ⅲ期临床,拟招募9000名受试者。巴西圣保罗州长多利亚预计,初步结果将在90天内揭晓。

    陶黎纳向本报记者乐观预计,“10月底或者11月底,我们或将用上首批新冠疫苗”。他给出了推断的过程:“灭活疫苗要打两针,如果这三款灭活疫苗能够尽快募集到所有的志愿者,在7月底前完成首针注射,8月底前完成第二针注射,9月底就能观察到明显的效果,初步计算疫苗的保护率。10月上中旬发布初步结果,10月下旬就可以附条件上市,或者获批大规模的应急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疫苗均在同时加紧厂房建设,以应对未来的大规模生产,保证新冠灭活疫苗的可及性。7月23日,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黄利斌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现有13家企业陆续开展了新冠肺炎疫苗产能建设,其中9家企业已经获批开展临床试验。工信部将加强生产调度,推动加快产能建设,组织开展产业链供需对接。

    一个初步的数据是,康希诺疫苗生产车间在建,预计年产能将达到2亿剂;科兴中维疫苗生产车间也在建,选址在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园,预计7月份可以投入试生产,年产能达1亿剂;中国生物北京与武汉两地的生产车间已建成,共计年产能达2亿剂以上。也就是说,中国新冠疫苗的“第一梯队”,年产能将在5亿剂以上。

    此前,有研究表明,新冠康复患者体内的抗体水平并不稳定,约在出现症状后的一个月到达顶峰,随后缓慢下降。有观点认为这或会影响新冠疫苗的长期保护能力。对此,陶黎纳表示,人体的免疫机制分为体液免疫(即抗体)与细胞免疫。一方面,抗体是阴性,但是细胞免疫可能还在,这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不能笼统地说疫苗产生的抗体水平就一定等于或低于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水平,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但是也有很多特例,比如宫颈癌疫苗,“所以还是要突破这个思维框架。”

    “第二梯队”主要承接国外技术,进展较慢

    全球公认的五种新冠疫苗设计路线为:核酸疫苗(包括mRNA疫苗、DNA疫苗)、重组基因工程(蛋白重组)疫苗、灭活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

    国内灭活疫苗进展最快,英美两国则稍有不同,以新型技术mRNA疫苗、DNA疫苗与腺病毒载体疫苗为主。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疫苗分别是:2款mRNA疫苗,分别是美国生物公司Moderna的mRNA-1273、德国生物公司BioNTech与美制药巨头辉瑞合作研发的BNT162;1款腺病毒载体疫苗,由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与阿斯利康合作研发的AZD1222。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1款mRNA疫苗,1款腺病毒载体疫苗,均有中国公司“接棒”,获得该疫苗在中国的独家开发、商业化经营许可。他们被视为国内的“第二梯队”,亦获得广泛关注。

    8月6日,康泰生物发布公告,宣布与阿斯利康签署《约束性交易条款清单》的公告。公告显示,康泰生物拥有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发AZD1222的唯一权利,并负责为该疫苗申请国内临床试验,以及与监管机构沟通。同时,阿斯利康执行技术转移,交付技术转移资料并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公告,康泰生物将支付一笔许可费,但未披露具体金额。

    3月15日,复星医药发布公告,宣布与德国公司BioNTech签署许可协议。公告显示,复星医药获BioNTech许可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内独家开发、商业化基于其mRNA技术平台研发的针对COVID-19的疫苗产品,复星医药产业将根据约定向BioNTech支付至多8500万美元的许可费,并在约定的销售提成期间内按该产品年度毛利的35%支付销售提成。

    目前,这两家公司均受到资本热捧。北京点石汇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昊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关于新冠疫苗,资本主要关注以下两方面,一是预防效果是否足够好,这要通过临床数据来分析,不过现在大部分公司的数据还看不到;二是成本是否足够低,因为疫苗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未来也应该会纳入国家采购的范围,各个品种之间会有竞争,低价者有更大市场空间。

    不过,按照中国严格的监管法规,这两款疫苗在国内仍需经历三期临床试验,才可顺利获批上市。目前两家公司均进展缓慢,康泰生物的临床试验尚未开展,复星医药在7月刚刚获批Ⅰ期临床,8月,72位受试者完成第一针接种。

    如今,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部分疫苗,已经陆续接到“国家订单”,并公布定价。Moderna研发的mRNA疫苗报价每支32-37美元,美国订购1亿剂;德国BioNTech与辉瑞合作的mRNA疫苗报价每支19.5美元,首批1亿剂将优先供应美国,3000万剂供应英国。

    一位辉瑞高层表示,定价方案应该是全球统一的,主要还是参考需求量、提前订单、可负担性等。其他发达国家如果和本次美国政府的订单差不多大的话,价格不会低于美国的定价。“现在的定价远低于它应有的价值。”

    “我们认为本次对抗疫情的疫苗研发会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疫情首次暴发阶段,疫苗研发以安全、快速和有效性为主,这个阶段可能会延续至2022年,在那段时间前,我们可能需要大规模进行接种,所以我们的疫苗的定价也是为了保证它的全球可及性;二是长期来看,我们确实有必要储备一些疫苗,因为新冠病毒可能会像流感病毒那样长期与我们共存,或许是季节反复性的,到那时候我们会相应地去确保供给和重新定价。”上述辉瑞高层说。

    牛津大学与阿斯利康合作研发的腺病毒疫苗价格最低,每支约3-4美元,英国订购1亿剂,日本订购1.2亿剂。

    而关于中国新冠疫苗的供应与定价,陶黎纳认为可以参考甲流疫苗。2009年甲型H1N1流感期间,虽然疫情持续时间较短,但国家疫苗收储量依旧达到1.5亿剂。“当时这个疫苗你想花钱打都没有,它是政府统一按计划,给最优先的人群免费打,由各个省向疫苗企业采购的,国家定的采购价是20块钱。我认为这次的新冠疫苗肯定也是这样一种模式。”陶黎纳说。

    安信证券研报亦参考甲流疫苗预测了新冠疫苗的收储价与市场空间:就国内市场而言,我国未来大概率会对新冠疫苗采取集中收储为主、二类苗销售为辅的模式。假设我国新冠疫苗未来接种率为60%-80%,接种程序为2针/人份,收储均价为20-30元/支,对应国内市场空间为336亿-672亿元,按净利率50%计算,对应利润空间为168亿-336亿元。

    就国外市场而言,预计我国新冠疫苗主要出口至中低收入国家,假设我国出口新冠疫苗接种率为10%-15%,接种程序为2针/人份,出口均价为2.5美元/支(参考阿斯利康定价),则对应出口市场空间为125亿-187亿元,按净利率40%计算,对应利润空间为50亿-75亿元。

九游会·J9 - 中国官方网站 |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