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宝琛
见习记者 寇佳丽
3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其中提出“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同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此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风险研究中心主任邓洲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重磅文件的多次关注,会对商业航天的后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商业航天可能会迎来更多实质性支持政策,产业发展环境将持续优化,行业发展信心也会更强,从而带动各类资本参与建设。
商业航天具有产业链条长、服务领域广、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是航天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前,我国商业航天已初具规模,市场前景广阔。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共完成26次商业发射,发射成功率达96%;共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据科技咨询机构泰伯智库预测,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2.8万亿元。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商业航天与前沿科技直接挂钩,与新材料、新工艺息息相关,能促进卫星通讯、卫星导航等产业技术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可以赋能经济可持续发展。此外,其还能在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拥有巨大价值和潜能。
从产业结构看,商业航天的上游为硬件层,包括原材料、火箭制造等;中游为支撑层,包括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等;下游为应用及服务层,例如卫星导航、卫星通信等。
透镜咨询创始人况玉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产业链下游,卫星服务在农业、气象、航海领域的商业应用正快速增长,叠加政策支持,为国内商业航天进入黄金成长期提供了良好条件。
商业航天是国家航天的重要补充,也是国家战略力量的有力支撑。随着商业航天的运载火箭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空天飞行及动力产业等加速发展,为空间科学、空间技术以及空间应用的拓展贡献了行业力量。
多位受访专家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想要不断激发我国商业航天潜能,提高发展效益,就要多维度、全方位呵护其发展,夯实商业航天高速发展的基础,优化外在环境。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专家委员解筱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除出台更细致入微的扶持性政策外,相关部门还要在顶层设计下完善与商业航天相关的法律规范、行业标准,明确市场定位,规范发展路径,通过良好的制度体系设计,吸引更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
商业航天是航天技术向大众应用与消费层面的商业化,继续拓展下游应用场景极为重要。况玉清认为,从全球来看,我国商业航天技术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但商业化提升空间仍较大。未来,要通过制度改革将更多人才引入这一领域,积极拓展通信、导航、遥感应用新场景,深挖卫星应用大众服务领域,打造“卫星互联网+”新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