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今天论坛环节正式结束,感谢今天上午所有朋友的参与和陪伴,祝愿新能源明天会更加美好,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参与,期待与各位明年再见。 |
|
|
曹宇:各位嘉宾说得非常好,我对未来有两个方面畅想。一方面西部可能会迎来一个大的开发,我们预测西部是未来像中东一样这么一个角色。第二,可能会有能够改变气侯级的超大项目诞生,我们未来非常期待,再次感谢各位嘉宾。谢谢,把话筒交给主持人。 |
|
|
马海伟:我觉得对我们工业的改变用三个关键词,一个是智能,一个是多元,一个是友好,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这样的手段才有可能实现未来每一个人在能源体系里面不再是单一消费者或者生产者,而是多种角色可以转换的,这样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环境友好,未来更绿色。 |
|
|
康凯:以前绿电+绿氢解决的是工业和军工一些核心问题,但是未来绿电绿氢一定会解决我们周边老百姓的一些问题。 |
|
|
刘勇:我个人想法储电跟储氢储热相结合,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24小时。 张昕宇:未来光伏能也是第一产业,而且是非常基础的一个,我们也希望,我们认为畅想是在各个地区,各个环境都有光伏发电的应用。 |
|
|
曹宇:康总进了一个综合治理的概念,我们制氢,还有其他的附产品,还有双控大家都比较敏感了,暴露处理了碳中和大目标下单线治理遇到的一个瓶颈。最后还是把话题回到改变世界上来,下面大家用一两分钟时间可以无责任的猜想一下,未来碳中和世界具备哪些特征,可以结合自己的行业?韩总先开始。 韩亚西:时间也比较晚了,您刚才提到这个问题和天合整个愿景非常契合的,因为天合愿景用太阳能造福全人类,首先我们说的地球能源,不管一次能源,二次能源都来自太阳和光。第二,天合还有一个今年提出了构建无碳的新能源世界。我想用太阳能造福全人类,构建一个无碳的新能源世界,这是我们正在做,一直在做,未来坚持做下去的事情。 |
|
|
康凯:光伏行业发展到现在占比已经很高了,随着现在光伏风电占比提高之后,它会给整个系统带来很大问题,对于电网来说发电和用电平衡的,白天光伏发电过多,随着装机增加之后,有可能白天发电量比你整个用电量要大,这个时候不平衡会存在系统上的问题,反映到个人生活上来看,可以这样去理解,对于我们上网电价来说,它现在在国网能源研究院把上网电价分成两部分,等效上网电价,一部分是光伏的电价,2毛多或者3毛多,还有一部分因为光伏不稳定性带来整个系统,比如说升压站的安装,还有带来储能安装,还有火电灵活性改造的这些改造,系统是很大的成本。对于我们个人来看,真正到我们个人用电社会电价来说,不只是光伏用的电价,还包括了系统成本,所以整个用电电价来讲,随着光伏提高,你的用电电价会跟着提高,这是最直接的一个问题。 这个时候怎么解决类似这样的问题,刚才也提到了,引入氢能,它一部分能够把刚才系统成本,因为系统成本可以用储能解决,它用电解决,放到系统里面,但是引入氢能以后把电转化为氢,你系统成本没有提高,你社会电价的用电电价有可能没有提高,这是对我们来说很关键一点。 另外引入氢能之后,氢能可以深入脱碳,它可以应用到很多场景,比如现在跟我们周边最接近的,新能源交通,这个本利认为2027年,或者2025年之后才会得到发展,但是近期一些调研发现,有可能比我们想象的发展的更快,因为现在各地包括云南丽江、内蒙、鄂尔多斯、唐山等等各个地区都给了相应政策扶持,重卡汽车130万,给100万补贴,还有一些限制,企业有可能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发展氢能的事情,氢能发展除了交通,未来应用到家里供热供电,还有可能应用到电网里边,刚才说作为一种新兴储能加入到里面,还有硬塑料,都是氢生成甲醇,甲醇再生成其他的,使用氢能能够发展未来很多周边碰到的一些产品,还能够节省成本。 |
|
|
曹宇:下面问题给康总,产业最近一年半左右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您也谈到了光伏产业现在面临间歇性和成本挑战,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光伏行业需要克服的困难,我们破局出路在哪里? |
|
|
康凯:光伏行业发展到现在占比已经很高了,随着现在光伏风电占比提高之后,它会给整个系统带来很大问题,对于电网来说发电和用电平衡的,白天光伏发电过多,随着装机增加之后,有可能白天发电量比你整个用电量要大,这个时候不平衡会存在系统上的问题,反映到个人生活上来看,可以这样去理解,对于我们上网电价来说,它现在在国网能源研究院把上网电价分成两部分,等效上网电价,一部分是光伏的电价,2毛多或者3毛多,还有一部分因为光伏不稳定性带来整个系统,比如说升压站的安装,还有带来储能安装,还有火电灵活性改造的这些改造,系统是很大的成本。 |
|
|
曹宇:下面问题给康总,产业最近一年半左右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您也谈到了光伏产业现在面临间歇性和成本挑战,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光伏行业需要克服的困难,我们破局出路在哪里? |
|
|
马海伟:主持人好,各位好,刘秘书长是我们业内专家,也是前辈了,刚才说了那么多,我不再班门弄斧了。接下来我谈几点个人想法。 第一,关于储能发展的缺口问题,在这一块目前我们国家电力装机总容量23亿千瓦,按照这个规模如果想完全满足新能源发展需求,需要配置储能装机规模在2亿千瓦以上,而现在我们有多少,现在总共储能规模3000多万千瓦,这么来讲相对于2亿千瓦需求量,市场空间还是很大的。 第二,储能要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我们行业内还是对政策有一些呼吁,呼吁国家从第一个是进一步扩大我们这个储能这一块运行的时候,电力峰谷差价。第二明确我们储能的配件比例。再一个国家整体上协调一些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和推动例证,这是我们行业比较紧迫的,有助于我们储能行业企业来探索新的运营模式,提升经济性。 除了政策层面之外,我们储能企业要发展还需要企业跟我们高校,科研院所做促成产教融合,进一步去降低我们的储能成本,提升整个行业的本质安全,基本上就是这样。 |
|
|
曹宇:刘勇秘书长说得非常全面,您说的标准材料短板,我反而很兴奋很激动,因为市场在前景非常明确的,这些短板和短缺恰恰意味着我们新的机遇和创新在里面,下面请马总分享一下。 |
|
|
刘勇:谢谢主持人,您的问题非常好,大家现在所关注的一个热点,储能上午演讲嘉宾提到了,双碳提出来以后,储能热度上升起来了,一个是结合新能源的,包括提了新兴电力系统,储能整个发展形势比至少前十年速度都要快,技术进步也很快,但是跟我们真正市场的需求还是差很大的距离。 尤其是今年做的第八期调研,现在技术确实有提升,但是离我们真正用的市场技术进步,差在哪里,在系统集成层面,包括它的智能化,还有高安全,还有数字化一些应用技术,我们现在需要整个系统人才迭代升级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了,储能看的是更多系统,或者得到某一种阶段性进步,还有您也提到了一点,现在整个储能产业里面上下游的供应链,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供应链安全如何来保证,我们现在受到压力比较大的,我们电芯里面VC材料,有的企业反映,有钱买不到,去人家材料厂去买都很难,原因是新能源汽车带动的需求比较大,还有就是芯片,这种芯片对储能系统要求也很高,目前高端芯片也是这个状态,所以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储能不管供应链,还是技术本身,还是需要做很多技术创新。当然我们到2030年基本实现商业化,2025年时间点非常关键,储能现在用的技术很多,2025年之前你在未来市场是否有竞争力,所以这五年时间很关键,我们统计了一个数据,今年上半年新增已经装机600多兆瓦,今年我们调研了解的数据是储能3.5个GW左右,我们去年才不到1.6,我们不一定百分之百准确,大概我们统计1.57个GW,今年相对来说上半年不管疫情影响,还是产业供应链风险存在的问题,下半年这些在建拟建的项目还是比较多的,体量越来越大,甚至个别项目达到了1GW的,这个对于我们储能系统要求越来越高,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我们现在对标了一下,美国未来十年是100GW增长,我们在这十年当中,到2025年我们是30GW,所以未来十年,储能是个万亿产业,我们看一下,到2030年到了1.5万个亿左右了,还不包括电化储能,所以它远远超过发展的空间,这个里面还有一些工作需要我们上下游齐心协力做一些事情,我们现在就是大家自己做自己的,没有形成合力,首先韩总讲的安全性,我们现在储能,尤其416这个事故对产业影响太大了,我们也可能是创造了一个世界之最,所以安全不管从本体安全,还是主动安全,还有被动防御,要多方面结合在一起来推动,这一点我们目前恰恰是个短板,材料、电芯、模组、系统集成,还有设计、规划、电网以及消防,这些不同机构能不能结合在一起联合储能安全的一些攻关,所以这个产业链里面还是希望大家上下游齐心协力联合攻关,做一些关于安全方面真正的一些突破。 关于其他的市场发展的速度方向来看,我个人认为从今年到2024年,或者2025年是下一步储能产业重点梳理的几个方向,第一,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政策性出台,我们后面还有相应的政策机制,包括不同的主管部门还在推,它的边界条件是什么,在国外一些好的政策带来影响是什么,有哪些是我们需要借鉴的,包括我们投入了将近600个储能项目里面,有哪些经验数据值得总结,这是一个阶段上要了解的。第二就是标准体系,我们现在很多标准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这个产业里面要大部分发展,标准肯定要先行,因为储能还是有技术门槛的,尤其系统集成里面,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做好产业标准体系一些建设。 还有一个方面,在我们现在建的这些项目当中,我们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它对下一步的发展起哪一些引以为戒的经验或者教训也好,也是我们值得总结的,再有就是技术进步,我们讲的不仅仅单从电芯,或者PCS某一个角度的提升,而是系统层面的迭代升级,所以要从这些角度,包括成本商业模式,成本是有所下降,今年我们了解了一下,储能现在招标价格每瓦1块2到1块4毛5左右,成本大概在1块4左右,每个企业不一样,下降的速度确实是有,下一步还会进一步下降在成本上。 还有商业模式,如何来探索,结合需求侧响应,还有冲量市场,这些商业模式如何结合,要把这些问题梳理清楚了,为真正储能快速发展做好一个积累和一个探索。谢谢主持人。 |
|
|
曹宇:我觉得比较理想的大家既有联系,又有各自发展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实现我们的预期。下面问一下刘勇秘书长和马海伟马总,您二位认为储能想真正达到今天说的改变世界,先改变能源格局的高度,需要从原材料,技术,商业模式,或者政策哪些方面需要最急需的突破,先请秘书长回答这个问题。 |
|
|
张昕宇: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深度,是这样的,首先从光伏本身看,它还是一个能源制造,它是一个器件制造,从碳中和来说,它更多还是倾向于说是应用,所以对于碳中和的概念来说,一直对光伏有促进作用,因为光伏是一种可以有效减少我们在不能去降低能源使用情况下,降低对能源的使用方式,它们肯定存在高度关联性,但是它有内在发展逻辑在里面,都是存在的,我们做一个光伏产品,单从产品制造角度来讲它是非常单一的,使用更多资源情况下创造出更多的发电价值,这个一直作为我们核心价值,更多资源包括更低的成本,更低的能耗,同时更少的环境利用,这都是我们整体更进一步发展的综合理念,这些理念应该说是和和碳中和比较完美的契合,我们本身发展也是需要走这条路的,光伏成本一直在下降,方式无非就是在于产品性能提升,能耗下降等等。但是碳中和本身它还是一个更大的概念,相对于光伏来讲,包括整个产生消纳,它不是简简单单说,我只要使用新能源了,我就碳中和,它概念更加复杂,所以我们能做到本身应该能通过技术进步带动整个光伏产品特点的一个更鲜明化,从而为碳中和发展找到这里边可以提取的点,我可以用更低的能耗来产生发的电,我可以更加有效使用占地面积,作为碳中和整个布局来讲,还有作为安全考虑,和制氢的结合,和国家战略能源的结合,这是我们进行相互和补充的方式。 |
|
|
曹宇:从韩总这块引出一个,我对光伏产业或者说对中国制造的一个思考,不管是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中国企业,还是最早进入光伏的一批光伏企业,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头上都顶着低质的帽子,但是我们经过五年十年的发展,我们质量做到了全球领先,又经过几年,技术全球领先。这么多年中国一直在谈工匠精神,下一个阶段我们更呼吁大师精神了,工匠能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但是现在碳中和是一个综合目标,更需要我们综合视野和综合解决方案,我们真的呼唤大师的出现,给我们提供新样本和新的方向。下面问题我想问一下晶科张昕宇博士,碳中和概念我想讨论一个事情,我一直觉得存在一个误区,光伏发展一直跟碳中和绑在一起的,您认为光伏发展目标是应该与碳中和完全一致,还是说这个领域应该是互相促进的,但是同时有各自的发展目标。 |
|
|
韩亚西:关于数字化储能,包括光伏,我想这里面跨界融合里面有几个维度。首先,也是回答你最后关心的一个问题,发展瓶颈的问题,光伏本身和风电,它都属于发电端,天合作为光伏组件的制造商,它只是一个发电设备,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到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浪潮里面,整个光伏,包括风电加上储能是要全面融入到发电系统里面去,而不能单单从发电设备角度思考企业和行业发展,因为你现在已经要跟电网去交互,在数字化这里面,跟电网交互里面,从储能解决消纳的问题,怎么解决新能源出力到储能消纳,我们在江苏金湖也有一个示范项目,他就是出力远大于消纳,当没办法消纳的时候就到220,这地方就存在一个数字化问题,怎么通过储能,通过市场化交易,光伏没有办法消纳本地化的电,我不到220,我在110里面存到储能里面去,到晚上给老百姓用,在技术方面可以实现,但是经济方面怎么进行电力交易,这是一方面。第二部分,在储能生产制造,包括运行全生命周期里面,储能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大家也知道一个安全的问题,安全问题从电芯到模组,到PCS,到EMS,到整个集成系统,甚至到低压侧到高压侧,怎么通过数字化让整个生产可追溯,所有生产环节是安全的,可追溯的,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怎么能够让信息流和能量流,因为大家可以看到能量流没有问题,我们同时让信息流不光做到监,而且能够做到控,这是我们数字化过程中不断跟行业里面,尤其华为这样的公司学习数字化,也是天合储能全面拥抱数字化和新能源的结合,谢谢。 |
|
|
曹宇:各位嘉宾此前都做了一些分享,我们圆桌主要做一些补缺的工作。今天各位老师都谈了碳中和的过程还有一条引线,有的叫第三次工业革命,有的叫第四次工业革命,前几年有美国一个专家里夫金,他推了一本书《第三次工业革命》,谈到一句话,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就是新能源和人工智能,以及无边界的新世界。碳中和已经具备这方面的特征了,我相信在新的碳中和浪潮和新的工业革命下中国必将崛起,同时优秀企业也将有更大发展,所以我们沿着这个话题请各位进行一些分享。 首先请天合的韩亚西韩总,天合是光伏产业转型的代表,您认为数字化转型和光伏怎么结合起来?我们遇到哪些瓶颈?怎么培养大局观的综合视野。 |
|
|
主持人:谢谢,下面我们进行第二轮圆桌论坛,我们有请本轮圆桌的嘉宾: 江苏天合储能总经理 韩亚西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 刘勇 晶科能源研发总监 张昕宇博士 隆基清洁能源总经理助理 康凯 协鑫能科战略研究部总监 马海伟 下面有请我们今天第二场圆桌会议的主持人智新咨询首席分析师曹宇和我们的嘉宾们共同探讨数字化、储能加持清洁能源改变世界的话题。 |
|
|
张昕宇:感谢主持人介绍,非常有幸在这里和各位行业同仁介绍,我会涉及到在Topcon技术上的技术进步,主要从背景、技术探讨。在“十三五”期间光伏进展是非常快速的阶段,国内装机增长了5.8倍,全球累计在整个五年期间增长了3.2倍,但是对于接下来环节我们预测这样一个持续规模增长,应该是进入到一个更加速阶段,特别双碳是促进行业发展,我们预计在接下来五年还是会有平均每年至少70G瓦和90G瓦以上的增长,在增长的需求,应该是对新技术的需求,只有通过新技术推动才能实现更高的一个产品进步以及产业规模的发展。 在晶科角度来讲,我们进入到新技术时代,是什么样的产品占主要的主导地位,我们认为在Topcon技术对核心竞争力已经非常显著,从效率上,在我们这里可以实现稳定24.5以上的量产效率,同时对量产实现25的效率路线非常清晰,在成本和产品性能上,相对于传统的传统电池技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升级换代,另外可靠性方面,客户比较关心的问题,也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有凸显优势的层面,所以它整体技术进步已经不再是未来会具有优势,而是已经进入到了有明显的产业优势,当然我们后续布局了很多产业战略。对于这个技术本身,它最早在上世纪八几年有相关研究,特别是在半导体方面,二零一几年出现在光伏太阳能的一个应用。 它具有一个最主要的优势,这是一个建模模拟,在几个核心领域环节都显现了比较明显的技术优势,相对于传统产品,所以它综合性能也是带来它最终的效果,在效率包括可靠性方面的优势,这里面介绍了晶科目前做到的世界记录,我看到有报告说,隆基这边有25.19%的效率,目前晶科做到最高效率25.23%,非常相近,这是目前已知国外认证最高效率,我们在国内做到25.25%,这是Topcon大面积电池最高效率的记录,同时这样一个技术,我们使用的就是一个量产方式,量产设备和量产工艺条件,把这样一个高效的技术转移到量产是看到了非常明确的技术路线,这里边会有一些比较详细技术内容,我不去讲了,针对它电池开压提升有很多技术方案,针对它电流提升也有明确的技术方案。大家可以把Topcon这样一个产品理解成一个技术平台,它不是一个单一产品和结构,而是在这个平台下有非常多的技术空间可以去进行套用,它整个效率成长空间是非常大的。 从过去量产进展情况来看,2019年已经导入产品,效率23.5%,去年实现24.2%,今年量产效率实现24.5%的量产效率,目前行业来讲处于非常领先状态,同时我们设定了非常清晰技术路线,如何实现达到25.5%的量产平均效率,因为我们在小面积电池上已经看到一些技术路线清晰方式,可以实现超过26%的效率,所以在量产上我们目标冲击量产25.5%的量产水平,实现这个的话就可以说在综合产品性能和成本收益上都带来一个质的飞跃。 接下来就是成本分析,对于光伏应用来讲,成本永远是避不开的话题,必须在用户端能够有体会使用才有用,跟成本最相关的不是效率,反倒是良率,对于Topcon和PERC相比,它的差一点都是非常微小的差率,整体良率空间非常大的,目前我们量产表现良率跟PERC是一样的,整体来讲是有这样一个成本的保障。 另外再进一步降本有很多技术路线,包括从材料方面有非常大的降本空间,银浆是主要的耗材,能耗降本也是非常重要,还有人工降本,还有自动化、智能化产业升级都能够带来成本降低。 最终来讲,从终端产品竞争力看到,首先功力提升带来电站表现提升,客户体验提升,另外功力提升带来成本下降。它带来了功率和可靠性的提升,发电端也有它本身的性能带来发电端的综合收益,这个里面也可以看到整体可靠性承诺指标有非常明显进步的,相对传统产品。 对于我们来说,晶科能源研发体系有很多重点实验室,包括做先进技术的开发,我们现在Topcon也是成果之一,后续有很多成果,也包括对于未来技术方向的判断,认为在目前下一代产品走向Topcon电池,再升级到以背面接触形成的IBC电池的技术路线,它的目标是冲击电池效率大于26%,还会双结叠层电池大于32%。讲一下叠层和Topcon结合是有比较好优势的,它有比较好的平整度,还有自带导电属性。 综合分析,可以看到引领着过去17次打破世界记录技术变化历程,接下来上升空间还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也是我们团队追求的一个目标。 最后,晶科能源也是全球化布局光伏产业制造业一个龙头企业之一,目前也是在全球都有很多的产业基地,我们目前在很多市场都是享有市占率第一的行业影响力,目前我们也是借用新的技术升级,会带动我们一个产业进步,通过我们在品牌各方面的影响力能够实现最终在下一步能够实现更多清洁能源全面的推广,当然我们也是首家加入LE100的光伏企业,我们承诺2025年100%使用清洁能源,为整个低碳做出显著自己的贡献。也是希望我们技术进步和未来产品升级为低碳做出贡献。 |
|
|
主持人:谢谢徐院士。下面我们有请晶科代表晶科能源研发总监张昕宇博士带来《大尺寸高效N型TOPCon电池世界记录与技术进展》主题演讲。 |
|
|
徐春明: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跟在座各位同行分享一点思考。今天也是双碳目标提出一周年,这一年双碳确实非常火热,刚才前面几个报告非常精彩。 我今天报告是一张表,从数字背后可以看一看未来发展的一些趋势。从趋势当中来简单探讨思考一下未来能源和技术的发展。 这张表不能说完全准确,也代表一方,表里面有几个关键数字,当然第一个是经济发展,这是我们社会必然的,况且是要保持一个比较高的速度,经济发展意味着就是需要能耗,以及我们关注二氧化碳未来怎么处理。 这张表数字太多,我想展开一下,首先从表里面可以看到双碳不管怎么发展,我们不管怎么达峰,怎么中和,首先是要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或者说我们现在按照总书记说的高质量发展,我们GDP增长速率尽管这几年放缓,但是未来还是4%到6%的增长,而这个增长意味着背后它一定需要能源,大家可以看得出来,每五年对能源消耗都是差不多5亿吨,一年1亿吨增量,基本上没有太放缓。从这儿讲,第一个分享的是,不管怎么达峰,中和,我们经济发展需要的能源,我们需要的能源还是在快速发展,总量还在不断攀升。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要实现我们的目标,第一最直接的就是节能,很多人说我们可以很多根本的原因,但是我们眼前可以做的,尤其像很多所谓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户,节能减排是目前我们所有的行业、所有企业,所有人马上可以做的,因此最重要的数字就是单位GDP能耗强度,大家可以看我们在经济快速增长这么多年,我们这么多年也在努力使能源强度按照非常高的比例下降,大家可以看未来下降速度会趋缓,因为我们跟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比较大,到慢慢接近,到未来随着质量发展可以跟国外相当。 在这个背景下,怎么能够直接减排二氧化碳,就是节能,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不展开讲了,各种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介质,新技术,所有这些手段都可以来帮助我们快速直接地降低能耗。 当然这里因为不是学术报告,我没有展开讲,但是我可以拿一个例子,节能减排在我们石化行业已经放到了头等技术进步的头等位置,我可以举一个例子,行业内原来概念是石油很粗放,大进大出,但是事实上我们现在已经在分子炼油,当然实现这些分子炼油,以及我们未来二氧化碳氢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对象,这个体系里面未来面对很大的问题,小分子的气体分离,不管二氧化碳补给,还是氢气的场景都需要达到纯度,分离的手段和技术一定是我们未来急需的,当然借用国外知名学者团队,他们曾经列了未来能有7个改变世界的分离技术,跟我们的石油炼化小分子分离都在里面,因此从科学和技术发展来看,也是节能减排第一选择。 但是节能减排毕竟有限,我们可能能做到的还是达到一定限度以后,大家都知道技术每进步一点都非常困难,因此未来来讲,根本还是能源结构调整,但是能源结构调整,因为我们既然总量已经在这儿,每年消耗在增加,因此唯一变化的是这个比例,这张表前三个是三大化石能源,煤、油、气,不管各行各业怎么喊,能源比例是降低的,绝对需求量并不会马上下降,大家为什么说现在很多人一喊煤马上就要被代,但是喊了半天煤价上来了,我们刚需还在这儿,甚至未来五年我们对煤炭需求总量几乎是持平的,当然到2030年略有降低,所以这么一个现状下,能源结构,化石能源至少十年之内还是绝对值来看,包括石油并没有降低,我们大概未来5到10年还会增加,只不过比例会达到一个峰值。 当然快速增长的一个是天然气,不论比例还是绝对量,大家谈到了最关注的还是非化石能源,风、光、电,甚至是核,它的比例也好,绝对值也好,快速增加,因此我们未来必须面对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需求。 我们不可回避的是最后两排,因为我们碳达峰、碳中和体现在碳,因为碳中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还有马上会受到关注的甲烷。今年11月份国际上推出一个关于甲烷的一个减碳计划,我们国家也是成员之一,今天我们只是谈的还是二氧化碳为主,但是因为甲烷它作用温室气体比二氧化碳要厉害得多。即便是二氧化碳,大家可以看排放量,我们到达峰,不管什么手段一定最后到2030年达到最高,很多单位定在2025年,因此2025年到2030年排放总量已经到了峰值。因此这100多亿吨的二氧化碳,将来怎么中和也不会超过一半,多出来这么多二氧化碳怎么办?因为这是能耗带来的,尽管说现在我们的水平提高了,单位能耗二氧化碳强度也在下降,但是总量还是不能忽视的。我想在未来5到10年必须面对的是二氧化碳,不管怎么跟氢结合,我们需要刚才提到了煤制氢还是最便宜的,我们需要竞争,成本还是比较重要的,在二氧化碳处置问题上,CCS,或者CCUS在相当一段时间作为一个主体技术来,比如美国和中东未来以天然气作为主要能源,把排放的二氧化碳大量封存在不论用于气田,还是油田。 因为刚才提到氢,未来是绿氢,但是在前期我们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是必须用灰氢,或者黑氢,煤制氢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我们短期内也会仰仗CCS去解决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未来5到10年我们还是需要大量消耗煤,其他国家各有自己的套路。这是根据这张表可以展开思考的。 后面打个广告,我们石油大学是搞传统能源的,因为我们十年前就预见到这种变化,能源结构和环境带来的能源结构调整一定是一个趋势,十多年前我们成立了新能源研究院,当时说的是变革性技术,未来针对能源变化,所以当时我们考虑到绿电绿氢是可能大有作为,所以我们开发了几个技术,分别用在钢铁、石化和煤化工,简单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方面的一点进展,也是我们赶上了风口,技术受到了很大关注。 其中一个就是现在说的氢冶金,我们是用还原铁来替代胶,具体细节不说了,这个里面的关键就是我们利用各种废气,不管本身钢铁的,还是石化的,一些低价值的废气,利用甲烷、二氧化碳和氢气,以及我们各种催化材料,一些工艺技术,最后统统变成我们期望的,按照一定比例的一氧化碳和氢,用它替代胶来炼钢,因此将来钢铁厂就比较化工厂了。 刚才晋能集团,我们也是在那个附近,我们建了一条30万吨的工厂,我们希望带来惊喜的结果,可以把我们钢铁流程做一个变革性的变化。 第二,就是我们正在做的,石油化工一个重要的过程,把蒸汽裂解生产乙烯、丙烯进行脱碳,也要减少化石能源消耗,这也是有一些价值比较低的,这里面核心的就是一种新的供热方式,需要一些催化剂,关键装备替代我们传统的加热炉,变成一种电磁强化加热,大家都吃过火锅,这里面一些能耗解决完以后,替代传统的加热炉。 我们已经进到一个工业示范阶段,下面这个是氨,传统的需要用煤来气化,生成一氧化碳和氢带来发展,我们可以生产绿氢,这样我们能够用电和水以及我们废的烟气实现这个过程,氢出来以后跟我们常规的气体分离,我们把氮气和二氧化碳变成合成氨,它不但没有排放,可以消纳气风气电,同时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我们很高兴去年在凝中,跟当地一个合成公司签了一个协议,1万吨每年的合成氨。 未来我们高耗能的都变成绿电绿氢体替代的过程,当然这些过程重构实现以后,我们可以实现节能和减排,最后感谢大家。 |
|
|
主持人:谢谢李总做的有关介绍。 下面我们有请一位重量级嘉宾,徐春明徐院士带来他的分享,关于碳中和发展的几点思考。 |
|
|
李玉军: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上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能科进军移动能源,引领双碳生态新赛道”。移动能源也是近两三年一个新词,或者是电动汽车移动的生态,重点想跟各位老师汇报一下协鑫能科对于换电产业怎么做,已经做了什么,也算是抛砖引玉。 上次跟几位朋友交流,你为什么一上来弄储能,你们做的是换电,这是我们对换电产业更深层次的理解,换电它是一个交通动力的属性,但是在国家双碳指引下,我们换电储能属性恰恰是需要我们去挖掘发挥的一个很重要的潜在动力。也是刚刚华为老总讲了,对于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是比较关键的设备,换电站本来就是储能,我觉得现在从顶层设计上怎么考虑,怎么把它实践的一个事情。 除了储能,各位老师也知道,假设五年内我们做了车电分离,做了融资租赁,到五年后,现在电池寿命远不止五年,换电最大好处在于什么,它可以在换电站就可以作为一个T4储能,两个台阶,一个在运营阶段通过提高效率,能够给大家提供很好的经济收益。到过年五年后长尾效应更加凸显,我们换电网络一定要建成,用了这些电池之后,我们拥有了一个巨大的储能电站,而且是分布式的,全国的,而且各种领域,各种类型电池,这个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国家战略安全,以及我们经济上收益是非常巨大的。 这是换电产业,我不详细讲了,从2019年年底开始,到现在各个地方政府,全国换电试点即将要公布,上周参加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专家也透露消息,现在都是车企在搞,三方企业在搞,接下来国家队,地方政府要正式切入这个赛道,这样实际上在换电这个产业最大的痛点就是重资产电池持有问题,有可能通过这种模式得以解决,这样电池标准,产业普及是指日可待了。 这是量的预测,今年新能源汽车爆发的拐点已经出现了,我们认为到2025年换电市场有500万辆车的市场,基本上是一个万亿级市场。 做转型,我们往哪里转,有没有资本转过来,也简单汇报一下。 我们有很多电力,光伏这些资源,这是我们能够为这个产业提供帮助的一个基础。比如说我的产业闭环,储能是闭环当中重要的,这是我们在全国清洁能源的布点,这是清洁能源,不详细讲了。资金定增通过了证监会审核,跟中金也成立了100亿元的基金,专门来做换电,当然我觉得这150个亿只是个撬动,还是需要产业进来,才能把飞轮动起来。这是我们目前在合作的伙伴,车企,电池厂,包括自动驾驶等等这些。 目前还是想打造一个一卡通+换电,不要再买车了,电池拿过来了,车也可以拿过来,用户一租就可以了,这样给大家带来更好的体验。不但服务上体验,更重要的成本经济性上体验,我们要比传统油车降30%运营成本,这样我认为产业助推还是有很大的效果。实际上生态最核心的东西还是一个数字化智能的运营平台,我们通过电池、通过车链接了用户,链接了交通和链接了能源。这是我们提的五流,资金流、能源流,信息流、车量流,人量流,我们到年底有500辆车会跑起来。 换电的标准化是最痛点的一个问题,目前我们协鑫这边通过1+N+N的战略去打通,我们所属机构也是首创无接触的磁感的机构,标准包也是目前世界上首家一个包在不同车型,不同厂家,不同类型车,乘用车和微面也可以使用同一个。这是上周去参加世界新能源大会,大家普遍的认识,超级电港,它是一个综合能源服务和休闲的一个趋势,也是新能源走向千家万户,后续产生的新物种,会在未来城市核心区有很多物种出现。我们想法2025年要服务100万辆车,当期利润至少在550亿元以上。重点以重卡,商用车为主,以乘用车为辅。 我们为给用户提供价值、创造价值,我们降低用户成本30%,用油倒推,然后我们应该怎么做,最后倒推完之后,我们1块1毛4,我的度电收益是什么样,比如在新疆,现在算3毛5,大概是3毛1,这样用户成本降低了,通过链接挖掘潜能,实现企业的发展。我就汇报这些,谢谢大家。 |
|
|
主持人:谢谢,下面有请协鑫能科移动能源事业部总经理李玉军做主题演讲。 |
|
|
康凯: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上午好,下面由我代表隆基给大家汇报绿电+绿氢的一些想法。随着现在气侯的变化,恶劣的天气已经不再罕见了,经常能听说美国的飓风,欧洲的洪水,中国河南这样的洪水情况,已经不再罕见。还有一些朋友经常去海外旅游,他们去之前打听一下看一下天气预报,有没有一些洪涝灾害,他们下去潜水的时候会看到底下这些生物是否还多样化,珊瑚是不是已经死亡了,这些情况其实现在已经是威胁到我们现在这一代人了,已经不再只是威胁下一代人,现在这个情况已经非常严峻了。 隆基作为一家太阳能科技企业,它为什么要进入布局氢能,还要讲一个根本逻辑,根本逻辑是解决现在日益加剧的气侯问题和环境问题,如果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最根本逻辑应该讲它的碳逻辑,碳逻辑里面,整个碳排放大概有100亿吨以上二氧化碳的排放,而这里面40%是来自于电力,而且电力里面只有41%是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只有12%是来自于光伏,风电只有一小部分,结合目前这个情况,只发展风电光伏解决减碳问题还是很难的。所以如果想深入脱碳问题,还要布局到其他行业,还要包含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等其他行业,这样才能够真正解决一个根本的碳逻辑,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隆基现在认为,氢能已经成为全球一种共识,已经成为全球的不可或缺的清洁二次能源,现在说一下氢能基本的情况,2020年现在全球需求8700万吨,而中国现在大概2500万吨以上,在2050年时候全球达到5.2亿吨,是这样一个需求。而现状来看,202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应该不到1%,电解水制氢只有百分之一点几,这不是一码事,电解铝是来自于火电,或者其他电源,但是真正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制氢比例非常低的,据不完全统计电解水制氢整个装机电解槽设备全国2.5个G瓦左右,现在绿氢1%,可能更少,而到了2050年时候整个绿氢比重是在70%以上,是这样一个占比。 现在制氢的手段,第一种方式煤制氢是成本最低的,它取决于煤价,煤550块钱一吨,煤制氢一公斤9块钱,但是煤价已经到了900多块钱,或者1000块钱一吨了,这个时候它的成本一公斤是在12块钱,而天然气制氢9块钱到25块钱,也是取决于天然气的成本,电解水制氢是根据电价,电价8毛钱一度,它的成本是48块钱,跟煤制氢根本没办法比,如果现在达到1毛钱一度电,它的成本就是14块钱及以下。也不能单纯拿它们比较,因为电解水制氢加入原来煤化工流程,它可以带来更多积极影响,还可以减煤,把更多碳原子转变成甲醇,而不是变成二氧化碳,所以整体来说还可以减煤,所以说加入绿氢价格不能单纯跟煤制氢成本去比,还要考虑它带来的积极效果,绿氢达到12块钱到15块钱已经可以跟煤制氢去比较了,是这样一个情况。 下面看一下绿氢的现状,先说光伏的现状,光伏现在从2016到2020年价格度电成本LOCE已经降到100%,现在今年最低电价是在沙特1.04美分,合7毛钱一度电,成本已经非常低了,但是一些根本问题没有办法解决,比如说光伏波动性,晚上没有办法发电,或者白天来了一片云,还是有一些波动性的,这个问题目前没有办法解决,大力发展光伏给电网还会带来很大问题,而氢能现在的根本问题,属于氢能成本居高不下的,尤其电解水制氢,它大部分成本来自于它的电价,现在看一下传统电解水制氢,2020年时候里面电价成本基本占了70%,所以说现在结合这两个的现状,还有结合大部分氢能来自于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如果两方来结合真正解决1+1大于2的效果,可以解决间断不连续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制氢成本的问题。 再看一下现在火电在电网中的一些比例,刚才为什么说电解水制氢不是真正绿氢,因为它是来自于网电,网电大部分来自于火电,新疆火电占80%,内蒙古占85%,全国占67%或者68%,这样来看电网去制氢不是减碳的,它相比煤制氢排碳更多了,所以还是用可再生能源制氢,这样可以实现一个零碳的逻辑。 结合刚才这些情况,隆基会认为发展氢能一个根本的方向,最理想的方式利用光伏发电间歇式制氢,同时配合大规模储氢,解决最终化工厂或者说用氢企业持续用氢的场景,这是我们认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如果想让绿氢发展的更快,最关键问题要解决成本问题,LCOH里面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如何解决刚才占70%的电量电价问题,核心就是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它主要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系统成本,另外一部分提高生命周期内发电量的提升,比如提高电池的效率,或者双面发电的途径,或者先进的跟踪支架,通过这个降低光伏成本,而且现在目前光伏上网电价两毛多,三毛多,真正的技术成本只有几分钱,另外都是非技术成本,包含土地租金、融资成本等等一些,所以现在真正的技术成本只是占了其中一小部分。 除了降低电价,还有降低电解水制氢设备成本,第二提高电解槽的一个效率,降低它的电耗,这两种方式实现真正的LCOH的降低。 从全球来看目前LCOH最低的地区是在中东地区,为什么刚才提到沙特电价最低1.04美分,如果真正实现了1.04美分,6分7一度电,即使电耗达到了5.0度电每立方,也比煤制氢成本要低。 所以结合这些情况,隆基认为第一,要高效经济,降低LCOH。第二,如何去做到安全可靠,让我们隆基光伏+制氢的电站不生病,少生病,后期不给客户带来麻烦,这是我们的根本目标。 最后,说一下隆基进入氢能的情况,今年3月31号隆基氢能公司成立了,其实2018年我们已经开始布局到这个领域,开展研究这方面内容,2018年已经跟一些高校进行合作,今年3月31号成立了氢能公司在无锡,今年量产500兆瓦,明年准备量产1.5个G瓦,为了实现整个低碳逻辑,隆基还是致力于打造可持续生态系统,我们加入了一些计划,我们之后呼吁跟大家行业上专家一起来去实现我们的零碳地球,谢谢大家。 |
|
|
主持人:谢谢杨总带来的主题分享。下面有请隆基清洁能源总经理助理康凯做主题演讲。 |
|
|
杨立友:谢谢,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光伏新型电池技术HJT产业化的趋势。 首先提一下我们所隶属的晋能控股集团作为一个大型能源企业的双碳目标,晋能控股是一家做传统的煤炭、电力、清洁能源几大板块,现在集团总资产1.1万亿元,煤炭产能4亿吨,电力装机容量3814.71万千瓦,新能源装机592万千瓦,在“十四五”期间,我们现在在新能源方面将会有大的一个发展,装机容量要达到3000万千瓦,在制造板,我们旗下包括了晋能科技和路安太阳能两家光伏制造企业,电池的综合产能现在达到11个G瓦,组件达到6.5个G瓦,在“十四五”期间我们还会有比较大的一个增长。 讲到光伏产业发展大家很清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也是技术驱动型一个行业,跟它的产业特点有关系,它也是一个类半导体的产业,光伏摩尔定律也是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发展的非常良好,我们从天上下到地面,然后不断地进步,到了最近真正达到我们叫平价时代,确实见证了整个光伏行业的发展,或者说技术的力量。 我们再谈一下,从技术迭代上来讲,光伏发展到当今的以单晶PERC,或者被动化技术的迭代,这个迭代在过去两年当中已经看到基本上完成,现在单晶PERC占市场比例到95%以上,这是大家都没有想到能够这么快速的,并且对整个光伏成本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这样一个趋势也会延续下去,新技术在不断地提升。作为光伏发电的核心产品,电池跟组件来说,占到系统成本将近一半的水平,往下怎么走,我下面红框里面看到几种现在的比较有潜力的技术的一个状态。其中包括硅晶的HJT,还有Topcon,还有钙钛矿电池,和IBC被接触,当然IBC应该讲关注度不是那么高,主要它的转换效率还是比较高的,美国的公司一直在推进,做了很多年了,但是它的工艺相当复杂,所以成本应该讲是很难有比较大的一个突破。 关于这几个新兴电池的种类,它今后发展的潜力怎么样?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从几个维度来看,一个从实验室转换效率作为一个维度,因为大家都知道,光伏电池的主要的参数就是一个转换效率,它牵扯到的面比很多其他的直接成本都重要,因为我们现在所用到的玻璃、铝边框,背板材料,还有支架、电缆,这些大宗材料它的成本真正下降的空间并不大,并且随着有的时候还会有上升的趋势就像最近这一两年看到的情况。但是我们电池转换效率如果提升以后,它其实对这些所有配套的材料都会进行大幅度的降低,所以转换效率是一个首要的一个技术参数,也是对成本的影响最大,所以这个应该从长远来看,选择高效永远是对的,可能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它制造成本还比较高一些,但是事实上随着规模,随着技术的进步,它的成本也会快速降低,但是它内在的转换效率,反而是不太容易有比较大的变化,它受材料的局限所带来的,我们现在比较一下看,从实验室转换效率来看被动化25%,理论上小面积的电池,Topcon是26.1%,HJT26.6%,钙钛矿25.5%,还有一种变种钙钛矿跟金硅电池29.5%,所以现在来看Topcon跟HJT转换效率都能够做到25%以上,从量产角度来看,HJT相对高一些大概24.2%以上,目前Topcon在接近24%,从成本上来讲,现在Topcon跟HJT稍微比其他的高一点,都有潜力达到或者跟PERC持平的水平。 参与HJT量产的企业很多,晋能是全国最早做量产的一个企业。我们也是从2017年5月份开始第一条100兆瓦的投产,到现在已经有四年时间,积累了比较多量产的经验。 从电池效率走势来看,现在我们产线已经能够做到24.5%,并且我们也在不断地往25%这样一个平均的量产效率状态去冲击。 成本方面,也在不断地跟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在进行联合的研发,有非常多的合作,这里面包括有材料的,特别是银浆和靶材的发展,还有HJT也是比较适合做薄片化,所以我们现在是做到150微米,我们现在也在往130微米来去发展。我们的预测是单瓦成本能够跟现行的PERC技术做到持平。 成本各个方面我就不讲的太多,主要四个方面,银浆、设备折旧、靶材和硅片,这四个能够持续下降达到我刚才说的目标还是比较有希望,这是银浆具体的降耗路线,现在比较火的银包铜的技术,现在在我们产线上验证了它的可靠性,现在在做加长可靠性实验,对成本降低做到大概20%到50%的一个降料成本降低。 设备成本非常高,到目前大概每G瓦4个亿成本左右,但是现在行内一般认为在近期做到3个亿也是指日可待。 晋能科技组件产品现在主要做166的,我们全国第一家做166硅片尺寸的HJT半片的产品,现在是在标准的144半片电池上做到470W,对应PERC的组件功率是在450瓦,有20瓦的增加。与常规组件相比,HJT的性能比较优越,它主要表现在几个地方,一个是它的温度系数,由于它HJT的特性,它的温度系数要比PERC低很多,然后是它优良双面性可以做到93%左右,再加长其他的N型没有衰减,如果这样比较的话,综合起来它单面每瓦的发电量可以提高大概17%这样一个水平,这是我们讲的一些电站,这是我们工厂自己电站上做了很多年性能的一个研究。 我们如果把HJT组件在全球各个地区发电增益做一个比较的话,基本上也是可以看到,大概平均在17%左右一个增益,所以如果售价一样的情况下,你增加17%这个就非常厉害了,其实它对度电成本降低有明显的效果。 这是这几年产能的一个规划,我们现在一直不断地做中试和研发,现在主要集中在做HJT上,也同时在做叠层HJT跟钙钛矿一个叠加,刚才讲过,电池转换效率可以做到30%,也有可能在下一代也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电池技术。 简单总结一下,异质结HJT还是有在它的众多优异特性加持下面,还是非常有可能在下一代电池竞争当中能够脱颖而出,不到最后一圈马拉松还是分不出胜负的,但是最近很多厂家在HJT和Topcon上面都有大的产业投入,这样一种投入应该讲会加快技术的成熟和加快我们冲到终点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下一代技术的胜出和对整个行业进一步的进步看到成效。 |
|
|
主持人:非常感谢,谢谢胡总为我们带来的主题演讲。下面继续有请晋能科技总经理 杨立友博士进行“光伏新型电池技术HJT的产业化趋势”分享。 |
|
|
胡春池: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能源数字化,助力碳中和。其实从去年习主席提出关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以来,各个产业界朋友都在讨论,都在关注我们能源产业的时代的机遇,华为公司也在这个方面做了一些关注和研究,我们也想是通过能源产业数字化,能为我们整个低碳社会,碳达峰、碳中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在碳达峰、碳中和这个目标提出以来,不管是各级部委,各级省委,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各个行业一些从业人员都非常关注,国家也密集出台了一些产业政策,发改委,能源局,也出台了一些关于碳交易市场的相关一些规定。其实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经济的革命。 我们从双碳目标来看,我们要怎样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我们在发电行业,有几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第一能源结构的转型。因为我们整个碳排放一半以上还是来自于发电环节,第一个对于能源结构的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非常关键的路径。第二,产业结构优化。因为现在中国还是有很多高排放,双高的一些产业,所以我们怎样优化产业结构,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一个非常关键的路径。第三,面向各行各业,我们怎样去做到高效节能,减少碳的排放,也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我觉得做好这些关键的路径,我们的未来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将更加轻松一些,其实在碳达峰、碳中和时代背景下,我们在很多产业上有巨大产业机会,例如不管是光伏发电,还是风力发电,未来几年迎来大的风口,不仅仅装机容量变化,还带来储能变化,都是时代的风口。 第二,在用电侧,包括数据中心,包括各行各业电力的一些转换,其实也是带来很大一个在节能赛道上也会带来很多产业机会。第三,交通电气化也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因为我在深圳待的时间多一点,从深圳的情况来看,深圳交通的电气化进展非常非常快的,现在整个深圳公共交通基本上没有燃油车了,全部是新能源的汽车,包括现在深圳整个电动车的渗透率也是非常高了,所以我觉得碳达峰、碳中和也会加速我们的交通电气化进展。 从我们华为公司所做的一些努力来看,因为华为还是聚焦在一些技术方面研发投入的公司,我们这么多年,三十多年一直聚焦投入在ICT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研究上,我们在电力电子技术上,核心研究了几个方面。第一,关键器件,包括电力电子芯片。我们把所有涉及到电力电子相关一些器件基本上都实现了自主的研发。第二,在一些新材料上的研究。第三,对电力电子的算法做了大量优化,这些年我们在电力电子相关的研究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积累,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正是因为华为在电力电子技术的沉淀,在ICT技术的沉淀,5G技术的沉淀,所以我们面向各个领域、各个在做技术产业化技术当中变得更加轻松,所以我们面向四个大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光伏在发电侧的解决方案,在用电侧提供交通电气化智能电动解决方案,还有绿色ICT解决方案,还有综合能源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面向各个产业领域,在实现产业变现的几个产品,同时我们面向各个行业场景,我们跟行业伙伴一起,我们提供面向零碳城市,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零碳学校等等面向场景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整个社会做到碳达峰、碳中和。 首先讲一下关于零碳发电这个产业,其实我刚才提到的关于电力系统整个碳的排放已经占了一半以上,所以怎样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一个非常关键的路径,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措施,所以构建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我们觉得是未来几年整个国家战略非常核心的部分,怎么构建,要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解决储能问题。第二,解决输配电问题,输送问题。第三,在用电侧我们分布式光伏光储将会成为非常主力的一个能源供应方式,我们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是未来几年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非常关键的方式。 华为公司在里面提出来一个创新8.0智能光伏解决方案,我们在整个电力架构,包括一些ICT一些技术融合,把整个电力转换的方式进行一定的换赛道,这个里面我们会把整个发电效率还会持续做提升,来降低我们整个发电度电的成本。这样构建光储一体的融合方案,这是发电侧的一些思考。 用电侧,在数据中心这块,数据中心非常火,特别随着新基建和行业数字化推出,我们整个数据中心带来非常好的发展机会,每年可参考空间800亿元左右的空间,数据中心这个行业,在中国每年耗电超过2000亿度的,超过整个上海市的全社会用电量,也同时超过两个三峡发电量,这个耗电量是很大的,怎么减少数据中心的耗电,怎样去提升它的能效,是整个行业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在这个里面通过传统的电力电子技术,以及我们ICT技术、IA技术相融合,我们把数字中心打造的更加可靠高效,通过技术融合,把数据中心做了重构,使我们数据中心从原来被动问题响应到我们可以主动管理,主动发现问题,主动预防问题,包括节能可以通过AI技术可以节省8%到15%,我们在很多数据中心里面进行了大量实践,这是在用电侧数据中心这个产业上我们做的一些研究和尝试,我们希望打造一个真正的绿色的低碳零碳数据中心,打造一个国家绿色算力底座。 第三,在运营商通信站点这一块的一个思考。现在随着5G上网,运营商面临一个很大痛点,我们电耗非常大,一个5G基站每年耗电量大约到已经超过了3万度电,这种情况下对运营商来说是非常大的负担,我们通过技术的重构,然后把运营商原来传统的建网方式整个进行了重构,原来需要用一个房子建一个站点的,我们现在用个柜子,原来需要用柜子,我们现在只需要一个杆子,这种情况下大大提升了能效,减少了租金成本和它的运维成本,这种情况下,我们综合下来,包括我们跟运营商进行大量合作,算下来它综合下降会超过30%,这种是我们在面向通信站点这一块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尝试,这一块我们也是希望通过站点形态的重构,让我们整个通信网络真正变成一张绿色、低碳的通信的网络。 我们在行业里面大家可能也有人知道,我们在各行各业其实都有电源的转换,怎样去提高电源转换的效率,这是各个行业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我们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大家对能效关注更高,不管IC行业,CT行业,还是工业用电一些场景,我们的电源电力转换效率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华为公司因为传统研究电力电子转换技术,可以让我们效率比行业内提升1到2个点,这是我们高效的用电进行绿色相关的升级。 第四,关于零碳出行的场景。大家可能知道,行业里面很多人说华为造车,华为是不造整车,但是我们在车的场景下有很多核心一些技术,在数字能源来讲我们核心聚焦在三电技术上,包括充电、电控、电区这一块,通过架构的融合,很多都是1+1+1叠加创新方式,我们通过架构拓普的融合,架构的融合,使效率提高了3%左右,所以同样里程电池电动车我们通过高效的动力的解决方案,可以让我们车多跑20公里,30公里,这是在智能电动这块关于低碳的研究和探索。 正是因为我们在零碳发电,零碳数据中心,零碳通讯网络站点,包括零碳出行和零碳综合解决方案的一些探索,一些技术方面的研究,我们也面向各个行业,各个场景和我们产业行业伙伴一起,提供零碳的园区,零碳城市,包括零碳学校,面向行业场景的一些解决方案,真正为我们国家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实现我们的节能降碳,助力国家碳中和实现,贡献我们一份力量,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
|
主持人:谢谢各位来宾,给我们带来了本场资本峰会第一场的圆桌对话,在各位嘉宾各自不同领域领略了很多技术路线,对碳中和、碳达峰的支持,我们都期待一个更加清洁更加美好的世界。 不少嘉宾在刚才对话当中只是一个话题开启,我们特别想更加详细了解一下它所在技术领域的一些详细情况,以下将会再次邀请出华为数字能源中国区副总裁胡春池和我们分享“智能零碳整体解决方案”。 |
|
|
邹润芳:今天非常感谢几位大咖,看问题入木三分,非常深刻,因为你们的努力,让我们国家的碳中和这个行业和这个产业真正造福于人民,持续降成本,我们也非常希望会议是个纽带,希望咱们在座的业务的对接都可以,同时也做个小广告,我们中航证券背靠大型央企,我们是全牌照金融控股公司,各位做碳中和产业过程之中有任何的融资上市需求都可以联系我们,我们发了全中国第一只公募REITs,有效盘活你们现有的资产,因为我们有投行,有很多投资部门,而且也愿意支持这个行业,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之中能够跟产业共发展,各位有任何需求可以联系证券日报,或者联系我们,谢谢。 |
|
|
韩亚西:首先我们现在讲的储能还是磷酸铁锂,它主要还是靠动力电池,目前动力电池产能规划是非常大的,目前从国内储能项目的数量来看,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国内风光储配套,这些光伏项目数量来讲它的产能和示范项目数量没有足以把整个磷酸铁铝成本给打下来。今年下半年上游材料成本又在提升,按照今年整个市场情况,光伏和风电配套储能在一个小时基本上的市场价格,上半年是1块5每瓦时,非常接近成本,下半年因为材料上涨又涨上来,从公开投标里面看到又回到了1块6、1块7。 我们去看循环次数,包括电池充放达到94%,磷酸铁锂在我看来两三年内不会有重大的突破,还是要通过政策的推动,把光储一体化,风储一体化几种收益模式能够真正落地下来,从循环次数来讲,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目前在江苏客户侧用户场景下可以做到8400次循环,确保10年两充放投资收益。 |
|
|
邹润芳:谢谢。我们下面想问一下韩总,您公司储能和造价成本是多少,未来通过什么样的技术来进行怎么样一个变化,咱们公司主流产品循环次数在什么水平? |
|
|
胡春池:谢谢主持人,因为华为一直以来我们对于研发的投入一直都是比较大,像以前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占比每年超过10%以上,这几年我们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我们持续加大了对研发投入,现在最近几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已经超过15%了,华为过去30多年一直在面向ICT技术和面向电力电子技术,一直在做持续的长期的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所以我是觉得我们在这两方面都是行业里面,技术方面还是占据一些优势的。 真正面对我们现在真正的能源行业来说,我们所做的一件事情把华为传统的优势ICT技术,包括5G技术,包括IT技术,包括大数据技术,AI技术,把这些技术和我们现在电力电子技术相结合,真正应用到我们不管是发电侧也好,还是用电配电侧也好,我们整体都在从发电到用电,到配电侧,我们都是进行了大量技术应用。 举几个例子,在发电侧,了解华为数字能源的人知道,华为公司进入光伏行业时间不长,大约十年左右时间,我们从一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开始,我们走的不是一条传统的路,我们正是基于技术的结合,包括我们用5G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相结合,开发了智能光伏解决方案,使我们整个行业度电成本发电效率大力提升,我们比行业里面发电效率会高三个点,这是很大的效率提升,我们通过5G技术引入,让我们整个运维成本下降了30%,其实这个是我们在发电侧,在技术的一些融合所产生的一些价值。我们在一些用电侧,像数据中心这个产业也是很火的一个产业,数据中心原来传统上就是风核水电,但是华为公司也是利用AI这些技术,跟原来传统热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相结合,我们把整个数据中心做了一个重构,原来传统上一个数据中心建设周期2年左右时间,现在华为公司通过技术重构只需要6个月左右时间,能够完成整个数据中心端到端建设。 另外,数据中心大家很关心的稳定可靠,我们也是通过AI技术,大数据的技术和原来电力电子技术相融合,形成了方案,因为以前传统上我们做电力电子,只有事后才知道的,我们通过智能AI技术,可以做到事先感知,事先预测,这是对行业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我们同样把温控技术和AI技术相结合,我们形成了解决方案,我们可以节能8%到15%,我们把电力电子技术和原来ICT、5G、AI技术相融合给行业带来的变化,其实这些技术融合一定会为碳达峰、碳中和都会达到。 |
|
|
邹润芳:谢谢陶书记。其实风电空间听您讲下来,我有一个启发,风电空间还是很大的,它并不是完全受制于所谓的风资源,我们也非常期待。 接下来有请华为的胡总裁,我想问一个问题,他们要么自己发电,要么我发电出来,咱们华为一直定位我是帮助他们的,现在目前电力供应链从一次能源到发电,再到输电、配电、供电,再到用户侧,咱们华为技术运用在哪个环节?这个我们比较关心。 |
|
|
陶银海:风电发展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个风资源要好,一个是送出条件,你发出来的电要送出去,跑马圈地大家无非就是说找一些风资源好的地方先站住,待一定送出条件具备了之后可以发展风电,现在一个粗略的判断,在陆上能够发展风资源,风资源较好的区域还是很多的,还有很多更广大的区域风资源是非常好的,但是因为缺乏送出的条件,或者说没法实现远程的输送,或者没法实现当地的消纳,它短期内无法发展风电,所以说风电天花板现在还看不到,至少十年二十年还看不到,因为有更多广大西北区域风资源非常好的地方我们还不具备开发的条件,因为送出的限制,还暂时开发不了,未来如果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有更好送出条件,那发展的空间会非常大,所以说2030年,2060年双碳目标发展,我们风电还有很多项目可做,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可预期。低速风机也是相关性的,在风资源较好,风电较高的地方不具备送出条件,所以技术的发展方向把它聚焦在了一些具备送出条件,或者具备当地消纳条件的一些低风速地区发展,现在在平价时代,对风电行业,或者太阳能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自己要倒推成本,在2毛也好,或者2毛2,2毛5,在这种价格之下我们去做这个项目,不亏的条件下度电成本控制到什么时候,如果有盈利,能够覆盖住银行4.0,或者4.5成本情况下是什么情况,这个给我们风电运营以及相关行业带来了更高的或者更加苛刻的一些要求,所以说我们反推各个环节,建设的、设备的、设备运营的以及运输等等各个环节都要把它作为一个详细的细分的,在每个环节都控制成本,包括一些刚才几位专家也说了,有一些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方面,一些把度电成本在平价时代,在一些地风速具备可送出和当地消纳条件的地方,让它能够真正地实现项目的落地。 |
|
|
邹润芳:感谢杨总,不存在什么真正的长期共存,一定最终市场做出选择,我特别佩服晋能科技,它是传统能源企业,但是它走到了光伏技术最前端,我们也非常尊敬今天在座产业从业者,光伏行业也好,用一句三国话,浪淘尽,多少风流人物,技术迭代比较快,一开始投入下去的产能,过两年要全部替换掉,对于企业来讲投资风险很大的,所以行业这么快一个技术迭代,这么高效的成本下降,为大家,为整个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从业者也是付出了巨大风险和努力的,非常感谢你们。下面我们请陶先生说一下,风电行业这些年一直找降成本的路线,但是我们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这个陆上风电总会有天花板,好的风厂就那么多,我不知道离天花板还有多远?第二,低风速风电开发技术是怎么样的情况? |
|
|
杨立友:刚才讲到光伏技术进步是行业永远的话题,也是一个核心的驱动力,我们刚刚见到了单晶跟多晶迭代的过程,下一个技术也是肯定会到来,什么时间可能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什么技术能够胜出,这是整个行业非常关心,资本市场也非常关注,但是这个是事后诸葛亮好做,在比如说我们以跑马拉松来做比喻的话,你不跑到最后几圈的时候,你是看不出来后劲谁最厉害,所以跑在前面也不一定最后发力的时候能够胜出,这个我们还拭目以待,但是应该讲所有人都在拼尽全力在竞争当中去赢得胜利。 从技术上来讲它还是有一些客观的标准,所以在光伏行业,比如说其实可能最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转换效率,因为转换效率牵扯到整个系统的成本,所以这个指标来看,最后什么样的技术能够胜出,现在从这个维度来看,从下一代技术来看,可能是异质结和Topcon这两个技术是有明显效率的提升,可能从目前来看,量产效率还是异质结高一点,当然实验室记录来看也差不多,还是要看今后的发展,另外很重要的是成本,真正能够看出它成本的优势,还是要经过比较大规模的投入,量产化这样一种推进,能够把成本快速的下降,但是并存的事情我其实不太认可,你就想,所有讲并存的事情,并存阶段会非常短,最后绝对是哪一个东西对度电成本降低有贡献,即使这个贡献并不是那么明显,它还是会因为钱是不缺的,只要技术能够推动度电成本显著的下降,慢慢新的资本,新的玩家都会进来,能够即使是要颠覆以前所有的产能都在所不惜,所以这点可能也是非常残酷,对行业从业人来讲也是非常头痛的事情,因为迭代太快了,但是这个就是产业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谢谢。 |
|
|
邹润芳:谢谢,我们知道降低总的成本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各大巨头都开始往储能里面走的,以国网为代表的宁德时代都在布局,毫无疑问,这个产业在资本市场早就已经炒过了,把这个当成下一个万亿产业。我接下来问一下杨总,我也看到新闻,我们也比较清楚,咱们晋能科技应该是业内第一家异质结产业化企业,对于这个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会取代PERC,然后也会有人说会并存,关于这个产业方向是怎么看的? |
|
|
韩亚西:非常荣幸参加证券日报的峰会和这次圆桌的论坛。首先介绍一下,我是来自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韩亚西,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是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这个公司2015年独立法人公司成立之后,一直聚焦在电力储能,通过这么几年一些发展,我们现在已经从电芯到模组到PMS到集成系统,已经打通了全产业链,在行业里面唯一一个秉承这样垂直一体化的概念去做储能集成系统和解决方案的一个公司。 事实上我也是光伏的老兵,我2008年进入天合光能,2012年之前一直在国家实验室,我们在2012年国家实验室开始一直孵化储能相关的技术,成立独立子公司之外一直在海外做一些微电网项目,之前2018年承接了马尔代夫27个岛光、储、柴的威电网示范,4块钱一度电降到岛上老百姓可以用,而且是清洁去用,事实上刚才大家也都谈到了现在在清洁能源伴随着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如何做到,同光伏行业往前去看十年,或者不用看十年,看五年,整个光伏系统成本每年按照8%成本往下降,近五年来整个系统成本已经降了一半了,当然今年可能大家组件架构有些回升,而且电芯材料来讲今年下半年也会有一些回升,但是我想这是在正常的一个产业发展,行业发展中正常的振荡。 我现在更聚焦在磷酸铁锂,从目前电动汽车行业蓬勃发展,特别是上游材料成本,通过规模化已经拉下来了,电力储能和动力储能在材料体系上是一致的,从我们现在来看应该在接下来通过技术创新,通过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电力储能成本应该每年还是可以按照5%到6%往下降,为什么?今年上半年发改委也发了一个新兴储能的指导意见,在这个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了在“十四五”期间,是新兴储能从商业化向大规模发展的转型,“十四五”之后是大规模发展,这里面讲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事实上清洁能源未来能不能够真正伴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去成长,最关键还是经济性,经济性取决于消纳,在这个指导意见里面明确指出了,新兴储能在清洁能源光伏和风电,在深入与充入到电力系统里面去的时候要解决本地化消纳,我发出来的电,在当地白天能够由这些工业企业消纳掉。另外,从西北地区通过特高压送出,要通过储能把送出的利用率提高,这也是解决一个送出消纳,只有光伏电和风力发出来的电被消纳了,才能说我们经济性达到最高。光伏已经达到一个平价时代,就是说所有人老百姓全球老百姓都能用得起,在接下来十年发展,我相信储能是要把光伏前面所有路要重新走一遍,而且我们现在已经准备好把这条路走一遍,虽然 “十四五”期间对储能挑战是非常大的,但是我想我们目标是什么?我们要解决光储一体化,风储一体化的平价,要解决送出消纳的部分,我们更希望在“十四五”末,或者在“十四五”里面能够达到光伏+储能,或者风电+储能,或者光储一体化,风储一体化,通过特高压送出之后,最近大家有看到像零电路箱,送到我们负荷消纳区域的时候,我们用到光伏风力的电也能达到平价的电,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
|
|
邹润芳:刚才胡总裁讲的我深有体会,我们一直以前讲,光伏也好,风电也好是中国制造业最有全球竞争力的细分行业,真的是这样,回过头来看,杨总刚才讲了,您是老兵了,三十年前中国哪有光伏?但是现在中国的光伏已经统治全球了,我觉得这个行业发展既有这样资深的从业者,传统的公司,也会有像华为这样的非常注重科技创新,科技研发,通过他们的努力像华为一样的公司,他们会把这个行业再往前推动一步,刚才胡总讲的两个词非常关键,大国战略,科技创新,这也是我们一直看问题的一个角度,国家需要我们干什么,第二,推动产业发展靠什么,资本只是一个助力,真正重要的还是它本身科技技术的发展,非常感谢胡总。下面是韩总,江苏天合比较熟悉,是我们光伏组件的领头公司,行业地位非常高的,但是天合储能很多人也是第一次听说,或者听说不多,您站在储能角度怎么看清洁能源这个行业,现在要求风、光、电一体化,您这个环节在清洁能源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对产业发展您怎么看? |
|
|
胡春池:在全球产业来看,大的万亿美元产业,除了ICT产业以外,其实能源也是另外一个万亿美元级别的产业,所以我们也是希望抓住时代大的战略背景。其实华为公司原来一直的基因还是在科技技术研发投入上,刚才陶总讲到股票、市值,在华为公司内部基本上很少谈及这些问题,我们谈论最多的是我们的产品、我们的技术、我们的研发,更多谈这些东西,我们希望通过我们提供的一些产品,我们提供的一些方案,能使得我们的客户和伙伴他的公司盈利更好,他的公司市值更好,他的公司长期发展的更好,这个是华为公司不管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还是华为数字能源公司也好,是我们整个的定位。 刚才主持人提到的关于未来新能源这个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其实对我个人来讲非常关注两个产业发展情况。第一半导体制造产业,这是我个人非常关注的。第二能源产业,能源产业是因为我身处这个行业,半导体制造这个产业,不管是华为公司也好,还是整个中国来好,现在还没有这个数据,清洁能源产业投资的变化,我举一个半导体制造产业一个投资变化,在2019年整个中国投资300亿元人民币左右,2020年左右1300亿元人民币左右,随着国家的战略变化转移,其实在投资方面会有大幅度的提升,正是由于2020年大幅投资的提升,我们看到半导体产业技术的进步非常快速,我也相信国家在这块投资将很快能成为我们真正的果实,现在从产业界朋友了解到,这块还是具有谨慎乐观的一个变化,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我想在清洁能源这个产业上来说,因为国家的战略方向,我相信投资一定是有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国家的战略和资本带动下有两个变化。第一,技术一定会快速取得进步,这是我作为行业内的人看到这个情况。第二,规模化这种优势一定会带来成本的优势。我的判断,技术进步+规模化优势,一定会带来清洁能源产业成本的下降,具体下降多少现在还不好说,因为我从各个行业趋势来看,我相信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 |
|
|
胡春池:大家上午好,我来自于华为数字能源公司的胡春池,刚才主持人谈到,其实华为以前给大家更多认知在ICT领域,5G、智能终端都是在ICT领域在做。其实数字能源领域,华为公司进行了超过十年以上投入,以前华为公司作为一个产品线这种形式在存在,今年6月份,华为公司把数字能源这个产业成立一个独立的产业子公司,叫做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数字能源一个产业子公司独立进行运作。核心的背景是什么呢?就是面对国家的碳达峰、碳中和大的战略,确实机会非常非常多,也非常非常大。其实华为公司也在思考什么呢?面对这样一个大的风口我们如何加大投入,如何为碳中和、碳达峰这个时代大势做一些事情,利用我们技术的这种优势,我们怎样做一些事。这是我们成立数字能源公司这样一个大的背景。 |
|
|
邹润芳:无论光伏还是风电,都是中国碳中和这个产业最重要的方向,其实这些年我看到风机越来越大型化,发电效率越来越高,成本一直也是在下降的,两个走了并行的路,你们都是产业大咖,今天上场四位都是碳中和实地的弄潮儿,空间还是巨大的。有请华为胡总裁,华为两个字在目前中国代表中国科技力量的一个领军者,我们一直对华为的认识在它的5G通讯,在它的智能终端,唯独华为数字能源是最近可能开始走入大家视野,我想听听胡总给大家讲讲咱们华为数字能源做什么?华为对光伏储能怎么看? |
|
|
陶银海:大家好,我是中节能风电陶银海,中节能风电是国内A股唯一一家上市的以风电投资建设运营为主业的央企的上市公司,现在双碳目标也可能借着今天中国清洁能源科技峰会这个好兆头,我们的股票3个涨停,涨了30%多,我们发行价2块1毛7,现在已经超过7块钱了,这是预示着一个非常好的兆头。 我们的项目是陆上、山上、海上、还有海外。分布于各种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地域的地方,是这样一个现在规模状况,要说一下风电的发展,朱会长也说了,习主席去年的9月22号明确提出了双碳目标,一年以来所有的科研机构,包括央企都在研究如何实现双碳目标,习主席把目标已定,但是实现的路径方式,大家都在积极探讨,包括我们企业在内也在探讨,刚才我也是有所启发,我就讲两个点。一个点,作为我们每一个企业和每一个负有责任的央企,我们自己怎么去达峰,中和;另外我们自己做不到双碳目标的时候,我们今天主题是科技创新指引价值发现,我们就得做出一些贡献了,自己做不到,就请别人来做,得有一些价值的实现和补偿了。 另外,我想咱们作为一个风电行业,我们在这个专业已经发展了十多年了,我们自己怎么去价值发现,或者我们自己去实现价值,现在在电力平价以及项目越来越难获得,现在国资委又要求我们做优做大做强央企的要求下,我们怎么做呢。刚才实际上三位主讲嘉宾,不管绿色金融方面,还是产业发展方面,也在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发展方向。“源、网、荷、储、氢”一体化的风电、光伏、储能作为一个协调一致发展,这样我们认为才是风电光伏储能氢发展的一个目前比较贴切的方向,刚才说度电成本,或者说光伏在一毛两毛怎么做,我们风电随着平价时代的到来,我们也在积极思考,度电成本多少钱才能把这个工作继续开展下去,获得更大的发展,具体数值不好说,但是我们通过这一些集体化的项目,通过集体的研究,我想我们风电也会在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
|
|
邹润芳:谢谢杨总,2毛到1毛空间还是非常大的。下面有请陶总。 |
|
|
杨立友:大家好,我是来自晋能科技杨立友。晋能科技是隶属于山西晋能控股集团旗下一家光伏电池组件制造企业,也是比较早在一个煤炭企业,到今天可能大家都清楚,这样一个双碳背景下,很多传统能源企业,包括石油、煤炭、电力,包括央企,地方国企都是纷纷地转型向清洁能源,晋能控股是山西省的大型能源企业,以前主要从事煤炭跟电力,因为作为一个能源大省,山西的煤炭企业体量也是比较大,像晋能控股有4亿吨煤炭,3500万的电力装机,GDP占到整个山西省将近半壁江山,是一个大的能源企业,向清洁能源方向发展,也是顺应了一个大势。晋能科技是立足于技术创新,以产品、以优越技术来赢得市场认可。 再回到主持人的话题,光伏产业我是一个老兵,已经35年以上的从业经验,最早是在美国,后来再回到中国参与光伏产业的发展,确实是一路看到了光伏产业巨大的发展,像刚才刘部长跟朱总谈到的,我们现在每十年都可以看到巨大的一个变化。从现在的技术发展阶段来看,它这个产业确实是技术驱动型的,当然现在在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特别好,现在已经占到全球绝对的领导地位。 技术创新也是日新月异,不断地在发生,我的预计是光伏成本在现在的2毛也好,1毛五也好,还有相当大发展的进步空间,我一会儿报告当中也会提到新技术还在不断地推出,会推动成本不断地下降,我觉得一毛钱的目标并不算太遥远。 |
|
|
邹润芳:非常荣幸今天来主持这场圆桌,尊敬的各位来宾,现场朋友们,非常欢迎大家来参会,用实际行动支持碳中和。自从中央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以后,政府产业齐发力,相关公司,特别是今天在场很多嘉宾,都为这个行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刚才我听到讲现在光伏发电成本已经到了一毛五,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在整个资本市场对这一块也非常关心,像光伏锂电池、风电股票一直持续走高,持续表现非常好。 我们总结出来,在资本市场投资,包括我们一级的朋友,还有二级的朋友,总结出来要跟着国家政策走,所以我们这场圆桌主题聚焦在碳中和征程中清洁能源投资机遇,我们偏向产业跟金融一个结合。 今天正式开始之后,我们第一个话题谈一个共性问题,也请4位嘉宾自我介绍一下咱们的公司具体的业务。再问一个共性话题,目前我们有很多清洁能源,目前觉得度电成本最低的是哪个?你们认为跟咱们相关的光伏成本还有多少下降空间。先从杨总经理开始。 |
|
|
主持人:谢谢朱先生的精彩演讲。下面我们会进行一个圆桌论坛,下面邀请本场来宾登台。 中节能风力发电纪委书记陶银海 晋能科技总经理杨立友 华为数字能源中国区副总裁胡春池 江苏天合储能总经理韩亚西 下面有请我们第一场圆桌会议的主持人:中航证券研究所所长邹润芳。 |
|
|
朱共山: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一周年之际的今天参加证券日报举办的“清洁能源科技资本峰会”。刚才经济日报郑副总编,国家气侯专家委员会主任刘燕华副部长,都从宏观角度上做了双碳目标权威的的分析,发言非常精彩,受益匪浅,刚刚很多数据我都拍下来认真学习。我本人也是唯一一个代表绿色能源行业,同时代表企业界的嘉宾致辞。 接下来我从企业角度简单说一下我对践行双碳目标的一些看法。 谈到双碳目标,大家基本上都会提到这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的系统性的变革,3060目标提出一周年,我们再来理解这句话,感受更深深刻,因为碳经济时代已经呼啸而来,随着双碳双控力度的不断加强,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正在发生着变革,往大处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积极的开启零碳的未来。往小处说,碳减排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现在我们打开手机通过一个碳排放计算工具就能大概计算出日常的碳足迹,比如我昨天从上海飞到北京,来到会场,全过程我们衣食住行所用的碳足迹都会全部数据化可追溯。同样我们一个企业,或者一个生产过程,你的能耗多少?能效有多少?能源消费强度种类如何?在双碳目标下都需要以数据形式进行量化和控制。最近国家发改委专门下发了双碳双控文件,指出了人口双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和关键支撑,我个人一致认为,做好绿色低碳发展大文章,首先需要我们面向未来,统筹算好经济和生态两本账。这是站在保护地球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重新进行价值发现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我们《证券日报》今天论坛的主题是碳中和征程中科技创新指引价值发现,非常深刻,结合今天的主体,我总结了以下几句话。 碳中和是一场以企业为主题、以产业为载体,以科技为核心,以金融资本为赋能,全社会参与的伟大的进程。他也同时也将为经济社会系统性的代理全新的变化,重塑企业的根本竞争能力,企业作为承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群体,将是这一场全社会减碳运动的主力军,双碳目标背景之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消耗能耗排放和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一去不复返,能耗指标密切收紧,企业不再单纯以经济规模和财富指标来进行评价。而是以单位的二氧化碳排放所产生的GDP,也就是说碳生产力,企业必须要制定清洁的双碳行动方案,并付诸行动,将碳成本生产决策的考虑,考虑如何用更好的物资和能耗人员和消耗能量的各种产生更多的社会财富。同时,加强碳排放信息披露。 今年低碳人员发展论坛上,协鑫集团有幸获得低碳发展贡献力第三名,下一步提升碳生产力,打造绿色低碳先锋企业,也是我们重点的努力方向。其中碳中和进程将告别产业实行深度脱碳,拥抱绿色低碳转型,我国将拥有全球历史上最短时间,在不到十年内实现碳中和,再用30年左右时间实现碳中和,任务非常艰巨,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来,构建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的总量,实施可再生能源代替行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题的新型地热系统,未来清洁为主导,地为中心,将在碳中和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同时提出来2030年光伏发电总装机达到12亿千瓦时以上,接下来电力系统以风光储为主导的,原、网、核、储、氢等一体化的风光储多能互补,成为标准的配置,储能产业将迎来万亿市场商业爆发的拐点,以及大规模储能支撑,高品类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现在随着光伏产业,产业链上下游材料革命,带动中下游制造革命和应用革命,中国的光伏产业以及车体再也不需要任何一个国家的补贴,已经成为平价上网,我们已经快速走向低电价时代,刚才部长讲,我们的光伏发电已经到了每度电在一毛五左右,2毛钱以下,风电也将在一毛五左右,技术的推动,中国60%地区的光伏电价风能基本上都能得到一毛五,两毛钱左右,很快在未来2025年左右在2毛左右,甚至在这个时候我们光伏绿氢突破每立方一块钱人民币重要的关口,迎来了大规模发展,中国的吸附聚宝盆,我们用风光储氢来制氢,实现西部地区,新疆、青海等将在戈壁滩附近出现更多的低碳的绿色能源产业。我们上下游绿色能源企业将会有产业链进行,还有新领域电池替代利用和移动能源,整个产业链都会呈现爆发性增长。 第三,科技是推动整个碳中和进程中根本力量,低碳和零碳排放和绿色的发展模式,将会在全过程当中,我们以协鑫集团颗粒硅为例,这是碳中和引领的低碳技术,过去西门子改良法,每公斤耗电60度电,而现在颗粒技术法是每公斤低耗15度电,现在常规西门子的四分之一,它综合能耗降低了70%,我们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给我们发碳足迹证书的,我们到欧洲美国节省了大量的碳税,使我们下游企业到海外竞争能力更加强。同时还降低了固定资产的30%,人力、水耗、等天然气都大幅度下降,为下游制造业占据全球的光伏市场和碳足迹80%,85%,能够带动光伏发电全生命周期至少减少80%的碳减排,并且带动光伏发电实现从源头开始,全过程实现零碳,全生命周期深度的脱碳和清洁能源生产应用。 技术迭代模式,创新大力推动减排减碳,碳中和进程中技术为魂,创新为本,低碳零碳科技是核心,将从供给侧走向应用端,直接触达C端,在工业、交通、建筑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大量的体现。 最后一点,绿色低碳金融和资本将极大地赋能碳中和,引领资本等要素向绿色低碳产业大规模流动。据多个机构预测,我国实现双碳战略所需要的资本大约在150万亿元到上百万亿元左右的人民币,意味着未来我国每年将在双碳领域中平均要投入3万亿元左右到7.5万亿元人民币左右。相当于全年投资的10%,截止到目前国内绿色能源,环保,清洁技术,绿色产业基金有1000亿只,仅今年上半年全国就设立了50多只绿色基金,协鑫集团也是未来在移动领域,氢能源进行了200亿,我们和中金、中投等多个基金都成立了一些碳中和基金,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多次表示,金融部门加大对绿色产业资金支持,正在研究对碳减排的工具,使绿色金融发展驶入了快车道,绿金和绿产结合,将赋予无限绿色的投资机会,最后我借助今天的活动,恳请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出台绿金的细节,加快路线项目核准审批,加快对落后产能淘汰,推对绿色能源要素向单位能耗产出力高的产业和项目增强,加快对低端的技术优先给予碳指标和碳能耗环评,引导产业化布局,建立市场引导技术进步,加快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支持符合双碳目标导向性技术,新材料、新应用、在项目许可,能耗指标,土地等方面,优先给予政策支持。示范带动,让低碳标志性的成果普育性的经验能够更好发挥示范性作用,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碳中和是人类对自身经济行为推出的全新价值主张,它会引领未来几十年创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举措,绿色低碳是我们共同诉求,我们非常愿意和大家进行产学研以及金融方面的合作,特别讲发展双碳经济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共同实现绿色低碳双循环发展,有效应对气侯变化,为守护蓝天碧水净土贡献力量,让我们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谢谢。 |
|
|
主持人:谢谢刘部长的致辞。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有可能支撑我们未来共融共兴的发展,这样的状态如何打造呢,下面有请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主席、亚洲光伏产业协会主席朱共山先生。 |
|
|
刘燕华: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今天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有关科技金融这些想法。刚才经济日报郑波副总编谈了,去年9月22号,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世界宣布,中国要实现双碳目标,这个就是我们下一步的改革方向,也是中国结构调整一个基本大趋势,在中国实现达峰和中和过程中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这个努力是哪方面努力,金融界努力,企业界努力,政策,制度都要转变,要做一系列工作。 今天我谈的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关键问题就是要解决替代性能源,假如说清洁能源能够替代传统的能源,既然要替代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钱从哪儿来,今天我讲三个问题,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资金缺口有多大。第二,低碳与金融。第三,谈一谈出路问题。 第一个问题,资金缺口有多大?世界可再生能源组织有一个预测,到2050年全球大概需要110万亿美元来实现目标,这个数字相当大,对于中国来讲也进行过一些预测,中国权威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也做过预测,实现碳中和,中国需要百万亿级人民币投入。这100万亿元,后来又有一些进一步预测,约130万亿元。清华大学又有一项研究,除了直接投资之外,另外投资加在一起可能300万亿元到500万亿元,这个数字相当庞大。当然,应该说政府投资覆盖很小一部分,主要依靠市场来解决,今后绿色金融体系肯定是相当活跃的,我们不仅需要政策调节,而且要用市场机制来解决,因此来说,金融体系在下一步肯定要有一个非常明细的分工。 再看看2018年诺贝尔奖得主William Nordhaus提出了碳浓度、气侯系统、气侯损失融合的气侯经济模型,我们实现碳中和或者是应对气侯变化一个部署安排的轻重缓急是什么,气侯融资对今后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关系,我们是明确了。 还有一部分测算,机构需要的钱大概占GDP0.5%到2%,这里看到近期也有一些国际的投资,欧盟提出绿色复苏计划,它准备十年内投1.6万亿欧元进行绿色复苏,美国也提出一个应对气侯危机计划,提出十年内投资2万亿美元。另外各个行业也都提出来一些需求。在国际上应对气侯变化的资金,它应该是多方位的。 发达国家承诺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一千亿美元支持,但是到现在还没有落实,尽管世界上成立了一个气侯基金,但是这个基金少得可怜,是杯水车薪,所以说在资金问题上,各国有各国的算盘,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也要考虑在国际的关系。我做一个小结,资金缺口有多大,那是非常大。需求量很大,但是落实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第二个观点低碳与金融。说起金融和低碳这个问题,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它们是两条路上的车,先从钱从哪儿来,钱由谁用分析一下。钱有自己的钱,有别人的钱,事情有别人的事,有自己的事,形成一种新的组合,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这是慈善事业。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这是最认真的。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这就是腐败了。用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这是最容易,而且是最不用负责任的,最容易造成浪费的。 今后金融体系,就应该把应对气侯变化当成自己的事,当成自己的责任来推动,这样就可能是认真的,否则也可能出现了浪费,也可能出现了一些其他问题。。 绿色和金融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比较了几个要素,绿色发展它具有不确定性,投资不知道将来是什么样子。但是金融界要求风险最小化,绿色发展长期效益,金融希望短期回报,绿色发展是非线性的,可能上游投资下游收益,但是金融讲的是线性,直接的回报。绿色它比较分散,金融需要大而集中等等,绿色讲的是生态价值,讲公共产品。金融是资本运作,它要有资本预期,所以这两个体系是不一样的。但是如何把它们融在一起,这是金融体系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 我们再看看绿色金融,现在做了很多了,金融渠道有什么,政府渠道,这是公共投资。有证券、保险、风投、捐赠、企业,有银行、信托、期货等等,金融体系种类非常之多,但是这些金融体系如何有效地分工,进入到绿色,这是一个问题。绿色发展要和金融体系紧密结合,绿色金融体系要和绿色产业链各个环节相衔接,这才是一个基本方向。 我们再说市场机制来配置,就是强调碳金融有两个,一个是碳税,一个是碳交易,中国7月16号已经正式启动了全国的碳市场,有人提到碳税和碳交易是不一样的,碳税是用行政手段,由政府确定碳价,市场决定排放量,排放量不确定,碳交易是市场化手段,政府确定排放水平,由市场确定碳价,碳价不确定。所以说绿色金融各有利,也有它的弊,但是不管怎么样,市场手段是个最有效的减排方式,其目的就是要实现应对气侯变化,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 看一下碳交易,中国已经启动了电力系统,今后还要再覆盖到其他系统上,我们说二氧化碳是类似于国际的公共产品,迟早在国际上要发展成新的碳的市场体系,中国目前排放量大,但是我们的市场份额、碳交易量也会相对比较大。我们要考虑碳交易有几个要素,环境成本化,作为资源要素有偿使用,分配的排放权给你分配资源。配额制度,在一级市场上获得初始排放权,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它既然作为资源了,就可以转化为资产,因为碳排放交易权它可以作为抵押,像固定资产抵押一样,既然是抵押了就类比于固定资产了。它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交易的结果就变成了资本,也就是说碳排放的交易具有资产、资源和资本这三重含义。 另外碳的定价权,碳市场与碳定价,这个行业要不断覆盖,而且配额也要考虑,配额过高可能碳价太低,配额过低影响经济发展,有减排经济成本问题,减排社会成本问题,还有负排放问题等等,所以碳交融并不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它要和整个金融体系和排放体系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的一个巨系统,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金融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作用。 我们要进行一下小结,我们在绿色和金融之间找到共同点,才能实现平衡,绿色金融目标是形成利益共同体,分享增量,而不是分割存量。 绿色发展与金融体系都需要进行大幅度改革。 绿色是用钱买不来的。 投资于未来就是占领先机。 金融体系在绿色产业链上要有一个新的分工。 第三个问题,出路。有三条,政策出路、技术创新与竞争,第三产业变革。 先说政策,中国在实现减排目标实现双碳目标方面,政策非常明确了,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十四五”目标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绿色发展是生产力和绿色经济发展方向,国家发改委也针对碳达峰和碳中和提出了六项新的举措,首先是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技术研发,体制机制,最后是增加碳汇。主要讲三件事,讲成本问题、安全问题、绿色发展问题,发改委已经非常明确了。 再看看中国的新基建计划,到2025年之前,中国准备投入10万亿元,针对绿色发展,针对新兴产业提出了7项新基建方向。这是我们“十四五”要做到的,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也是针对中国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新基建也很清楚了,这是国家准备投的钱。这是政策非常明确,政策也有了安排。 二是出路,指技术创新与竞争。 应该说绿色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每十年跨一个台阶,我们只针对光伏产业来说,1990年时候发一度电需要成本100美元,随着技术进步,2000年降到10美元,2010年降到1美元,现在可以降到与传统的煤电价格差不多的,10美分左右就可以发一度电,技术进步使我们新能源的成本是不断降低的,还有除了太阳能之外,风电、水电、低热能还有一些其他新能源,潜力非常大,今后长远发展方向就是多元互补,多元互补的主要形式就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说起来这个话题比较长了,不说了。总而言之,绿氢是我们一个新方向,还有二氧化碳利用也是新方向。能源利用效率提升,通过智能制造也有新方向,所以说技术的进步使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是也不能太乐观,技术它是在不断进步的,它有的时候进步快,有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举个例子,2021年新任美国总统气侯特史克里,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到2050年或者2045年,在我们必须削减的排放量中有50%的技术还有待发明,他说这句话之后,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些学者认为他说得不对,说现有技术可以解决,应该大部分推广。也有学者认可他,说我们还要有新的技术,总而言之,不管争论怎么样,它说明一个问题,技术需要不断进步,新技术也要不断地发展,新技术指颠覆式技术,比如说核聚变、氢能技术、生物能源、生物反应能等等,还有现有技术需要完善,现有技术解决了利用效率问题,解决CCUS问题,储能问题,还有一些成熟的技术,成熟的技术需要大面积的推广,推广可再生能源、推广地热资源等等。 我们说在世界上,应对气侯变化的技术又在不断进步,同时也是一种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认为新能源技术它一共分成6个大类型,减排技术、无碳技术、负碳技术、能源管理技术、适应技术、低碳消费技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技术。细节不说了,技术分类已经非常明确了,现在国际上科技主管部门已经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技术路线图和技术创新方面已经进行了全面部署,希望这些技术部署和金融投资相融合,让企业受益。 另外谈到技术创新与竞争,技术竞争特别要考虑,新兴技术引入到传统产业,引入到新能源建设之中去,我看了一下今天的发言,华为有一个新能源的报告,他们用数字化来解决新能源问题,这个报告我也期待能够听一听,数字化要推动绿色转型,现在数字化已经变成非常普遍的事情,我们也都体验到了,网络智能、智能化物流,网络会议,网络教育,数字化已经走到了我们身边,数字化转型将来推动的就是节约能源和资源,提高效率。推动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生产和生活的习惯。 除了新兴技术渗透之外,我们还要说把新兴技术推动产业变革,产业变革主要指绿色、低碳、循环,这是十八大报告非常明确的,清洁能源资源利用。电力系统、交通系统、建筑系统、工业系统,都要是全面推动,我指电力、交通、建筑、工业这四项是中国的排放主要来源,这样我们考虑有一个问题,金融投资要和产业发展有什么关系,这就要有一个二氧化碳排放投资的外部性问题,经济活动对他人社会造成了一些影响,这些影响无需受益者来花费,绿色投资具有社会公益性质,投资使他人或者社会造成了损失,又没有人承担,这就是负外部性,绿色发展要求金融机构在投资过程中增加正外部性,减少负外部性,这是我们投资的方向。 另外投资的时候要注意投资回报周期问题,防止碳锁定,你的投资之后需要有一个回报周期,在没有达到回报周期之前就要给它淘汰的话,这样是投资的损失很大,这就是碳锁定,比如中国煤电最近几年上了很多,今后要把这些煤电去掉的话,我们就要承受损失,这就是碳锁定,减排出现了困难,所以我们说投资过程中必须要减少碳锁定,我们注重的是生态恢复与生态价值这个理念,注重环境质量,注重产业的效率,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注重产业链集群双循环,注重公共产品,主要是环境社会效益的公共投资。 总结一下,我们的出路有这么几点。第一,急不得,也慢不得,我们必须稳打稳扎。第二,技术应用与市场规模决定今后的成本,新能源替代成本。第三,市场规模取决于体制机制的变革。第四,新一轮竞争将重组全球的市场格局。第五,绿色金融是我们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是我谈的三个观点,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
|
|
主持人:谢谢郑波总热情洋溢的致辞。下面有请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为我们致辞并做主旨演讲。 |
|
|
郑波: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金秋9月天高云淡,在这秋高送爽的美好时节,非常高兴与各位新老朋友相聚在北京,相会在2021中国清洁能源科技资本峰会。首先我谨代表经济日报社,代表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郑庆东同志,热烈欢迎各位朋友,今天是9月23号,一年前9月22号,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既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目标方向。不仅是应对气侯变化的要求,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应对气侯变化国家战略,取得突出成绩,但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家,中国要在未来40年内先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当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排放总量大,我国经济体量大,发展速度快,用能需求高,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使得我国碳排放总排放量和强度双高。二是减排时间紧,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具有高碳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发展惯性大、路径依赖强的特点,而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的国家所用的时间。三是制约因素多。碳减排既是气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的问题,涉及能源、科技、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改革,务必立足国情、科学规划、步步为营,寻找到推进发展与快速减排的平衡点。而从能源产业角度出发,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进步,但科技进步没有捷径可走,一些领域我们无迹可寻,只有脚踏实地,积少成多,攻坚克难,久久围攻才能实现目标。 近年来,实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安排,主动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国家通过设立科创版,注册制改革,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等一系列措施,有力推动引导了资金等要素向科技进步,进一步汇聚。 经济日报社是重要舆论阵地,是全国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最大的经济宣传媒体,经济日报直属的证券日报社有责任有义务讲好能源故事,树立典型榜样,做实政策解读,为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以及开创一条速度快、成本低、效益高的中国碳中和之路而鼓与呼。这实际也是本次2021中国清洁能源科技资本峰会的宗旨所在,我们希望通过打造政界、学界、产业界、金融界高端交流平台,以广泛的顶级资源权威的媒体影响力,以优质的产业创新,充分搭建面向资本市场的展示舞台。同时也将科技创新加以价值发现的理念推广开来,最后预祝2021中国清洁能源科技资本峰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事业宏达,吉祥安康,谢谢大家。 |
|
|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2021中国清洁能源科技资本峰会”。金秋9月,北京又迎来了属于它最美好的季节,绿水青山,低碳清洁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此时此刻我们迎来了习近平主席向全世界宣誓碳达峰、碳中和一周年的日子。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了我们讨论的热点话题,我们会有付出,更加会有收获,就像今天活动主题一样,碳中和征程中科技创新引领价值发现。今天这样一场非常重要的峰会,我们邀请到了学术大家、行业精英一起讨论我们所关心的碳中和、碳达峰的话题。 在这里要为大家介绍一下来到现场的各位领导和贵宾。 今天出席论坛的嘉宾有: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 刘燕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院长 徐春明 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主席、亚洲光伏产业协会主席 朱共山 晋能科技总经理 杨立友博士 华为数字能源中国区副总裁 胡春池 中节能风力发电纪委书记 陶银海 协鑫集成副总裁 马君健 江苏天合储能总经理 韩亚西 协鑫能科移动能源事业部总经理 李玉军 中航证券研究所所长 邹润芳 智新咨询首席分析师 曹宇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 刘勇 晶科能源研发总监 张昕宇 隆基清洁能源总经理助理 康凯 协鑫能科战略研究部总监 马海伟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 郑波 证券日报社社长 陈剑夫 证券日报社副社长 田米亚 证券日报社副总编辑 李会 证券日报社副总编辑 彭春来 另外今天参会的金融机构有中航证券,中植资本,华平投资,中加基金,博时基金,华夏基金,中金资管,光大控股,工银瑞信基金,华兴资本、嘉实基金、中信建投等50余家投行、券商代表。 到场的媒体有中国证券报,新浪网,大公网,界面新闻,财联社,中国能源报等20余家媒体朋友。对各位光临表示感谢,欢迎大家。 首先活动一开始,我们要有请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郑波先生为我们致辞,有请郑总。 |
|
|
网络主持人:由证券日报社主办的2021中国清洁能源科技资本峰会,将于2021年9月23日在北京新青海喜来登酒店召开。敬请期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