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板前战略新兴产业公司数量占比不足26%,提升至现在的45%,创业板持续发挥资本市场核心和纽带的作用,不断推动创新经济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源源不断地注入强劲动能。
2018年营业总收入超过30亿元的创业板公司有93家,净利润超过5亿元的公司有45家。2019年上半年,创业板实现净利润1亿元以上的公司有169家,其中128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头部公司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态势较为明显。
2012年创业板优化退市制度,直接推动了主板市场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创业板的退市制度改革中,净资产等财务类退市指标、市场化退市指标、快速退市、严格恢复上市审核标准、设置退市整理期等规定在后续主板退市制度改革中被借鉴或采纳。
创业板的市场规模仍有发展空间,首发条件包容性有待提升,市场覆盖面仍需扩大,板块龙头基石企业还需增加,再融资制度等仍有改进空间。
证券时报记者吴少龙
2019年10月30日,创业板迎来开板10周年日。
回望初心,从开板日首批28家公司敲钟上市,到迄今汇集了总市值超5.7万亿元、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21%、总市值10%的776家公司,定位于促进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的创业板市场快速发展,超过九成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八成拥有自主研发核心能力,超过七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板已成为中国新经济集聚地、科技创新企业理想上市地。
与时代同行,从开板前的战略新兴产业公司数量占比不足26%,提升至现在的45%,创业板持续发挥资本市场核心和纽带的作用,不断推动创新经济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源源不断地注入强劲动能。
筑梦未来,创业板改革的号角已然吹响,“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完善发行上市、并购重组、再融资等基础制度,进一步增强对创新创业企业的制度包容性”,创业板将增强板块包容性和覆盖面,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上市支持力度,努力打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相匹配的资本市场生态体系。
资金活水激发创新活力
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方位改革开放格局逐步形成,资本投入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后近20年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于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创业板应运而生,顺应了时代浪潮的呼唤。
如今,作为直接融资平台,创业板已成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19年9月末,创业板公司累计通过IPO募资达4,040亿元,再融资金额(含重组配套融资)3,418亿元,股权融资总额累计达7,458亿元,直接融资投向创新创业领域,进一步推动创新发展。由于创业板不允许公司使用募集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发展主业、支付并购对价、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债务等,切实发挥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
在解决创新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创业板在各类双创的主体中起到了纽带和核心的作用,形成了一个支持创新的生态圈,引导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高成长的领域聚集,促进创新资本的形成、流动和循环。
这个生态圈有创投机构,六成创业板公司在上市前得到了PE/VC的支持,机构在公司上市后实现退出,又持续将投资收益重新投入中早期、初创期创业型企业,实现资本与创新的良性循环;有二级市场的众多投资者,其中机构投资者持创业板流通市值占比约1/3,活跃的个人投资者有一千多万户;有高校和科研院所,63家创业板公司具有高校、科研院所股东背景;有全国的高新区,其中国家级高新区已达169个,众多企业都把创业板作为主要上市目标地;还有银行,据统计,公司上市后一年获得银行贷款同比增加49%,较上市前融资难度大幅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板公司在内生发展的同时,又会通过并购创新企业,或者设立产业并购基金的方式支持创业创新、孵化中小微企业。
创业板的筹备、推出和发展壮大,支持了大批新经济企业上市做大做强,引导、撬动了大量社会资金流向急需资金支持和市场孵化的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在这一行业变迁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创新引擎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年风雨兼程,创业板公司家数已从28家增加到776家,总市值达5.71万亿元,集聚了一批具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公司,在支持双创企业群体、优化创业创新生态、引领产业升级转型、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引擎。
作为新经济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聚集地,创业板公司凭借技术创新优势,长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升。2009年至2016年,创业板公司平均收入、平均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3%、15%,远高于同期其他板块发展速度,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
2019年上半年,创业板公司业绩明显改善,一、二季度盈利环比大幅回升,呈现止跌企稳态势,长期发展基础仍然牢固,近九成公司实现盈利,销售毛利率保持在30%左右,持续成长趋势并未改变。
从上市公司质量看,创业板已汇聚一批龙头企业,构筑板块稳定发展基石。截至2019年9月末,创业板已有4家公司市值超过千亿元,25家公司市值超过300亿元,在创新驱动引领下涌现了迈瑞医疗、爱尔眼科、宁德时代、乐普医疗、智飞生物、东方财富、温氏股份等一批影响力大、创新力强的企业。2009年创业板没有一家公司年收入超过30亿元或净利润超过5亿元,经过十年发展,2018年营业总收入超过30亿元的公司有93家,净利润超过5亿元的公司有45家。2019年上半年,创业板实现净利润1亿元以上的公司有169家,其中128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头部公司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态势较为明显。
并购重组回归理性
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在内生发展的同时,创业板发挥资本市场在并购重组、产业整合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支持上市公司有效运用资本市场工具,提质增效成果显著。
横向拓宽产业维度的福瑞股份、新宙邦,实施跨境并购成功“走出去”的信维通信,彻底转型新经济焕发活力的金石东方……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均是通过重组整合实现健康良性发展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代表。
十年来,创业板共有364家上市公司共计披露589单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涉及交易金额5,729.25亿元;有289家公司实施完成409单资产重组,涉及交易金额3,783.36亿元,累计配套融资金额超过1,304.84亿元。这其中,约七成属于产业整合升级、上下游产业并购,突出服务实体经济主旨。
回顾创业板并购重组十年发展,2012年至2019年(1-9月),创业板公司实施完成的重组分别为9单、14单、52单、113单、88单、67单、45单和21单;交易金额分别为29亿元、66亿元、345亿元、900亿元、835亿元、739.60亿元、522.46亿元和346.29亿元。可以看出,创业板并购重组自2012年起步,2014年开始活跃,2016年以来随着监管政策导向的转变和市场自身对于重组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活跃度有所下降。
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公司着眼于实际发展需求,而非资本市场工具的简单运用,更加合理谨慎地实施并购重组。经过十年发展,并购重组延续理性回归态势,2019年前9个月,创业板重组标的平均估值增值率约4.66倍,高估值、高商誉、高业绩承诺重组方案已经鲜见,交易逻辑更加理性、务实,盲目重组追逐热点、跨界并购的现象明显减少。
此外,创业板公司还积极通过海外并购深化国际布局,参与国际竞争,十年来累计实施跨境并购25家次,累计交易金额349.55亿元。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创业板企业的海外并购呈现聚焦新兴产业与高端技术的特点,海外并购标的主要集中于欧洲、美国、德国、韩国、香港等发达经济体,行业集中于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专业技术服务等。
以人为本
夯实创新发展内生力量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人才特别关键。
十年来,创业板培育了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形成了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市场内生力量,推动着创新型企业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战略性转型的中坚力量。
尽管创业板开板之初因“造富”效应受到市场诟病,但其示范、带动效应也是巨大的。近年来,我国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活跃,“双创”活动周、“创响中国”等活动持续举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遍布全国,吸引众多创新创业者参与其中,创新创业理念厚植人心。各类创新创业平台不断健全,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已超过120家,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蓬勃发展。
创业板建立了资本与人才激励的坚实纽带,激励科技人才投身创新大潮,吸引资本持续关注新兴技术,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为激发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活力,创业板上市公司致力于建立完善长效激励机制,积极推出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等激励方案,在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高员工凝聚力、调动员工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9年9月底,创业板共有189家公司推出257次员工持股计划,参与员工数量达44,330人,员工持股计划规模达341.16亿元,另有448家公司推出701期股权激励计划,参与员工数量达116,727人,占推出股权激励公司员工总数比例达10.83%,创业板公司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多、覆盖面广,有效激励了骨干员工创新创业热情。
此外,创业板有139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曾就职于高校或科研院所,并聚集了76名国家级“千人计划”、85名省级“千人计划”专家人才,以及一批国内外的学科带头人,极大地提高了创业板公司科研水平。一大批在各自领域的技术领军人才,在创业板成功创业,这是对高层次人才、技术团队走出高校、科研院所或归国投身创业大潮,进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最强效、最具带动效应的激励。
完善制度
构建长远发展四梁八柱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法治化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是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市场制度的“四梁八柱”。
十年来,创业板担当了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进行了一系列贴近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特征的制度尝试和创新,平稳起步并稳定运行,为资本市场积累了制度建设经验。这些制度创新,部分沿用至今,部分被借鉴、推广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其它板块,也有一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创业板自启动之初,就施行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这是场内市场领域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上做出的有效探索和首次制度安排。
创业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施行以来,投资者结构得以优化,投资者整体风险意识有所增强,会员客户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19年9月底,创业板投资者超过八成交易经验满两年,平均资产量约51.22万元,中小散户占比明显低于深市A股总体水平,“买者自负、卖者有责”的理念得到深入普及。
在创业板之后,科创板、新三板、金融期货、融资融券、分级基金、私募基金等市场和产品也都建立了自身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已在我国资本市场落地生根,在防止风险承受力低的投资者进入高风险市场方面卓有成效。
2012年,创业板进一步优化退市制度,直接推动了主板市场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创业板的退市制度改革中,净资产等财务类退市指标、市场化退市指标、快速退市、严格恢复上市审核标准、设置退市整理期等规定在后续主板退市制度改革中被借鉴或采纳,创业板对健全完善我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起到了关键的引领作用。
在创新再融资制度方面,创业板首推了“小额快速”定向增发机制,允许“不保荐不承销”,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的自主空间,其后“小额快速”并购机制亦是这一理念的延伸。
此外,作为支持自主创新企业的重要平台,创业板针对新经济企业的特征,首推行业信息披露指引并形成体系,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后续其他板块推行行业信息披露体系提供了借鉴经验。
积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
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00737)规划纲要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意见先后发布,对资本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业板作为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十年来始终秉承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与使命,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深入推进,以创业板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创业板作为直接融资的重要平台,已成为大湾区高科技、高成长、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上市融资首选地之一。截至2019年9月底,大湾区创业板公司171家,占大湾区A股上市公司的32%,首发融资累计达906.68亿元。目前大湾区创业板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94%,战略新兴企业占比达76%,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创业板始终支持大湾区创业板公司开展以产业整合为重点的并购重组,持续引导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广、契合国家发展战略的优秀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登陆资本市场。一方面,大湾区创业板公司借助上市平台优势,聚焦同一产业的收购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雁阵效应”,不断增强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截至2019年9月底,大湾区创业板公司已实施完成20单重组,交易金额合计195.07亿元,配套融资4.53亿元。另一方面,大湾区企业毗邻深交所,对于资本市场的认识更为深刻,积极利用并购重组等登陆资本市场。有68家广东企业被创业板上市公司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收购,交易金额达686.10亿元。
改革呼之欲出
创业板十年再出发
创业板设立以来,市场稳步发展,运行总体平稳,制度体系行之有效,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不过,创业板虽然在支持新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应当看到,其发行上市等基础性制度九年来没有大的变化,总体发行步伐比较缓慢,难以包容日新月异的新经济发展需求和创新企业直接融资需求。在境外交易所竞相推出制度改革,吸引内地新经济公司的情况下,加快创业板改革、实现新经济上市的常态化迫在眉睫。
市场分析指出,创业板的市场规模仍有发展空间,首发条件包容性有待提升,市场覆盖面仍需扩大,板块龙头基石企业还需增加,再融资制度等仍有改进空间,创业板市场基础性制度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服务国家战略。
十年再出发,初心坚如磐。当下,创业板改革的号角已然响起。近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表示,“加快创业板改革,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完善发行上市、并购重组、再融资等一系列基础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增强对创新企业的制度包容性。”
深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交所将积极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按照证监会统一部署,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创业创新的根本宗旨,深化市场改革,丰富产品供给,优化市场培育,健全完善适合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制度安排,增强板块包容性和覆盖面,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上市支持力度,努力打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相匹配的资本市场生态体系。
可预期的是,从改革创新中来,在改革创新中成长,创业板也必将持续坚持改革创新,继续担当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先锋,进一步完善市场基础性制度、提升市场包容性、优化市场生态,助力加快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11:56 | 世界制造业大会凸显产业新动能 机... |
11:55 | 加码高端数控车床领域 浙海德曼“... |
11:55 | 莱茵生物合成生物车间正式投产 新... |
09:16 | 亚信科技、阿里云携联盟之力 助力... |
09:13 | “国台酒元宇宙奇幻之旅”体验项目... |
09:09 | 青岛证监局赴胶州市开展走访工作 |
08:59 | 新疆上市公司协会召开第五届会员代... |
08:51 | 从用户需求出发 极氪7X正式上市打... |
08:48 | 海立股份:控股子公司有销售光刻机... |
23:41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透过5G看见“未... |
23:41 | 牧原股份:推进智能化创新 提升养... |
23:41 | 丸美股份渠道转型成效显著 进一步...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